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每题2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却,竟然 |
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 |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外出的人 |
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其皆出于此乎? |
B.吾未见其明也 |
C.其可怪也欤 |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3.下列各组中加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B.大王来何操?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不拘于时,学于余 |
5.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 |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
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4分)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儒学大师。《孟子》一书,与《论语》、《 》、《 》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2.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他写的《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过秦,意思是 。
3.韩愈是唐代_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______、________。
4.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 文学奖。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 是位“背运”的老人,在遭遇挫折时却有着永不言败的精神。
默写课文中的句子(8分)
1. ,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过秦论》)
4.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6.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7. ,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8.沧海月明珠有泪, 。(《锦瑟》)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结构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拘于时 |
C.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D.不必贤于弟子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下列各项中省略成分不同的一项是( )
A.以为桂林、象郡 |
B.聚之咸阳 |
C.蹑足行伍之间 |
D.委命下吏 |
下列加线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在 拥雍州之地
D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