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共21分)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共21分)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罟不入洿池(密)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查)

C.然问曰(同“猝”,突然)

D.今夫天下之人牧(统治者)

2.下列划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涂有饿莩不知发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河东凶亦沛然下雨,则苗浡兴之矣

C.填然鼓,兵刃既接不嗜杀人者能一

D.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水为之,而寒

3.下列划横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B.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之。”

C.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矣。

D.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4.下列特殊句式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孟子认为,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B.(甲)文,孟子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显示了高超的讲话艺术。

C.(乙)文,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等言论,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并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人者”之列。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甲文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乙文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6.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分)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4分)

 

1.B 2.D 3.C 4.D 5.C 6.(1) (2分)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固定句式1分,句意1分) (2)(4分)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着他。(“引领”“望”各1分) 【解析】 1.检:约束 2.D都可译为:比;A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B这样  ……的样子;C衬字,无实意  代词,它,指天下 3.A数作形,专一;B数作动,统一;D名作动,游水 4.ABC为介词结构后置;D为定语后置 5.孟子把当时所有的统治者都列入了“嗜杀人者”之列 6.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诗句节奏的划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思想,被后人称为“亚圣”,主张性善论;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10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                    ,孤舟一系故园心。
4.千载琵琶作胡语,                     
5.千呼万唤始出来,                     
6.                     ?杜鹃啼血猿哀鸣。
7.此情可待成追忆,                     
8.如何四纪为天子,                    
9.                     ,善假于物也。
10.故不积跬步,                     

 

查看答案

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共60分)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各写出一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俗语、歇后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2分)
1.爷爷被无辜打成"反革命"之后,                   ,爸爸和叔叔也受到了牵连。
2.俗话说                           。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才会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法的道德行为规范,才能正常运转,规矩时时刻刻参与我们的生活,它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标准、法则。

 

查看答案

课外现代文阅读鉴赏(8分)
分析题   安 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他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所以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科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犬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2分)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
等存在的问题。

B.四位同学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了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
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这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基本认可,又在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气愤,

因此教室里一片大乱。
E.文中的年轻老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3分)
3.试分析小说中学生、年轻老师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了老校长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