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①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①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②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于是,美国政府和美国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③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吸引了许多美国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美国也以此指责中国在“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提高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投资成本和使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以抵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

  ④目前国内流行的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看到了美国的表面意图,还没有真正洞察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战略考虑。

  ⑤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

  ⑥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聪明的美国人怎会不明白这些简单道理呢?如果美国政府真想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管制就能做到。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是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时期,需要进口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但美国至今以种种理由阻挠中国的进口,不准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

  ⑦因此,要真正理解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意图,就必须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上来分析。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已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且要采取 “先发制人”的战略。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这一战略背景上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当初就是通过逼迫日元升值最后实现其阻击日本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美国想在中国故伎重演。 (选自《国际金融报》)

1.对第3段中“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强调中国的生产优势对美国工业的影响之大。

B.讽刺美国政府夸大其词,借此耸人听闻。

C.说明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D.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发展构成威胁。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资的引进及中国产品的出口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B.平衡贸易往来,根本之策不在于人民币的升值,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

C.希望进一步发展本国的传统制造业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美国曾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阻,历史的相似提醒中国要谨慎对待和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问题。

3.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1.B 2.C 3.阻击中国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永远保持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名著阅读

简答题(任选做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其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演义》中出自谁之口?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

(2)简述“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三国演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根据“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句,概括一条四字成语。(2分)

2.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4分)

 

查看答案

阅读古体诗,回答问题(6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3分)

答: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3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翻译划线的句子。(7分)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kūn]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而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它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1.出而饮之,去而飞亡。(3分)

翻译:                                                                 

2.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4分)

翻译: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各句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就着,随着  )

B.况短随化,终期于尽(高,长)

C.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趋向,取向)

D.之所欣,俯仰之间(奔向)

2.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①岂不痛哉  ②死生亦大矣  ③当其欣于所遇  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  ②感叹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陈述句  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  ②反问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 、原来所感到欣慰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4.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后来读到这个集子的人,也会对其中的作品产生同样的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