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亦崎岖而经丘。 ,泉涓涓而始流。
(2)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3)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轴。
(5)嗟乎!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坐:获罪
B.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令:美好
C.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为狱:主掌讼事
D.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请假:请求休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D、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
①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②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
③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④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
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⑥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要求囚犯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间全部自觉回到狱中。
B.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C.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D.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一面,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到达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1.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C.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
C.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作文(60分)
一天,英国首相乔治和朋友在院中散步,他们经过每一道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有必要吗?”朋友纳闷地问。乔治微笑着说:“哦,当然有必要,我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当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了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令人沮丧的失败,然后又可以去重新开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⑴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⑵不少于800字。
默写(8分)
1.恰同学少年, ,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
4.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在哪里有着最接近的特征呢?我认为,是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悲剧中。例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就呈现着与古希腊悲剧更相接近的美学特征。
在这里,首先存在着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悲剧观念的问题。它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
在《精卫填海》中,“东海”体现的是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力量。精卫为了寻找、享受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被大海溺毙。她对给她带来巨大灾难的东海充满恐惧也充满仇视。精卫无法向东海屈服,她要填平东海,消除产生她的灾难的根源。但她力量的微弱和体现着宇宙、世界、大自然力量的“东海”的浩瀚,使她永远无法达到她的目的。而我们却在她的悲剧性的抗争中感到了她的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感到了她的主体性的自我存在。在这里,有人类自我存在的悲剧意识,有贯穿于这个神话故事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是在精卫与“东海”的分裂和对立的意识中产生的,这种悲剧精神是由精卫对带给她灾难的“东海”的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的情绪构成的,这种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使她产生了坚定不移的意志,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支持了她始终不懈的填海行动。所以,悲剧精神是人类特定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
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不自量力,但也正因为他的不自量力,使他要与日竞走,终因焦渴而死,但却使他的生命充满了力量,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我们把中国古代这两则神话故事同古希腊悲剧对照着思考,就会看到她们有极为接近的美学特征。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世界、自然的分裂和对立。在这种对立中,“神”的力量是奇大无边的,“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他不能没有的独立的愿望和追求。比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但人类需要火种,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但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表现了自己的英雄精神。他的悲剧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站立着,表现了自己的崇高。悲剧人物之所以是悲剧人物,是因为他反抗的是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力量,这力量是他永远无法战胜的。在这种反抗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才在悲剧人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蕴藏的全部能量。
在总体的审美形态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故事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有着最为接近的特征,它们都在悲哀与力量的结合中表现出自己的崇高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表现的是人在宇宙、世界、大自然面前的命运,是古代人的命运的悲剧。 (节选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对人类悲剧观念产生原因的理解,符合文义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对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始终怀有未泯的恐惧和仇视。 |
B.人类渴望拥有撼动整个宇宙、世界的意志和战胜自然的力量。 |
C.人类感受到自身的意志和力量是与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分裂和对立的。 |
D.人类不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但在抗争中,自己不得不放弃独立愿望和追求。 |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与古希腊悲剧都是体现人与宇宙、世界、自然的抗争,两者在总 |
B.夸父在与日竞走中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英雄 |
C.悲剧精神是人类的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 |
D.对于“精卫、夸父和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这些悲剧人物,作者充满了赞赏和支持,希望人类都像他们一样创造悲剧美。 |
3.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悲剧有很接近的美学特征,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悲剧中的人物在顽强的反抗神的意志的过程中,显示出浓烈的悲剧性。 |
B.人本身独有的潜在能量,在与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的抗争中,没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 |
C.崇高性是在人类的自身意志力量和与神抗争失败的悲哀中充分展示的。 |
D.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与古希腊悲剧中的神,都是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