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8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最终揭晓,当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8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最终揭晓,当选人主要是在“神七”飞天、汶川抗震及冰雪灾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解读名单,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2008年中国经济的脉搏。

B.国务院“纠风办”于2011年开始进一步加强对药品成本价格的监管,改进药品价格核定办法,扩大政府定价药品范围,逐步对所有处方药实行政府定价。

C.“十一五”以来,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初见成效。

D.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壮大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B 【解析】解析:A项“辨认”与“脉搏”搭配不当。应将“辨认”改为“把握”。C项成分残缺。应补出“贯彻”的宾语。D项语序不当。应将“发展”“解放”调换顺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陕西榆林某校学生煤气中毒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把问题真正查个水落石出,并作出处理。

B.今年夏天气温虽高,但大多数家庭安装了空调。空调使居民们如坐春风,使溽暑也不再难熬。

C.农民们在党的好政策下逐渐富裕起来,他们家里的各种电器也多得汗牛充栋。

D.美国大片《蜘蛛侠》将在京上映,电影爱好者趋之若鹜。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攒射(cuán)   尸骸(hái)    创伤(chuāng)   殒身不恤(yùn)

B.桀骜(jié)颓圮(pǐ)菲薄(fěi)瞠目结舌(táng)

C.凄婉(wǎn)游说(shuì)浸渍(zì)博文强识(zhì)

D.凌侮(wǔ)战栗(lì)憎恨(zèng)望风披靡(m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江南客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一年一度中秋节,是人们寄托祝福、共享天伦的日子。那圆圆的月饼,那酽酽的月饼,人们品尝了多少年。而今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老百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在月圆之日阖家吃饼赏月。
然而,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
月饼一改简单、纯朴的传统样式,不仅让人眼花缭乱,而且有点匪夷所思。比如月饼的包装花样繁多,木盒、锦缎盒、铁盒,十分精致,近于奢华。盒里也不光是月饼,还有洋酒、金银饰品,甚至一套住房钥匙。而月饼的售价则令人咋舌,动辄上百、上千元以上,令寻常百姓不敢问津。月饼的如此“变异”,并不是为了吃。有人说,如今的月饼是形式大于内容。仅拿一种木盒包装来说,据环保部门专家测算,平均每生产100万盒木盒月饼,就要消耗50棵左右直径10厘米的树木。而大量的诸如不锈钢、镀金、仿红木等等的盒子,吃完月饼,除了扔掉,别无它用。正像一位月饼销售商所说,有的月饼真正值钱的是包装而不是月饼本身。中秋节前后,人们看到许许多多精美无比的包装盒被丢弃,无不感到心痛。
“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月饼“大旅行”,又是一个怪现象。如今送礼成风,佳节来临,有的人希望借此表达一份人情,疏通一下关系,月饼便成为适时出现的最佳礼品。在一些人的心里,似乎只有包装的豪华、价格的昂贵,才能表达出一份情意,显示一种档次。流风所及,导致了月饼的礼品化、高档化。有人说,美好的节日成为人们的沉重负担,一些困难家庭因此而变得不堪重负。月饼也就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小小的月饼,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和时尚。变化是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大城市已经从温饱有余向更宽裕的小康迈进。时尚则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刚刚实现总体小康,有不少城乡居民生活还很困难。在生活方面,追求高档,追求铺张,甚至竞豪赛奢,实在是很不应该的。这样做既不符合国情,也不符合民意。诚然,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有买的就有卖的,买卖两便。特别是扩大内需也需要促进消费。但消费要讲文明。我们应该记住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的道理。我们提倡的是,物尽其用,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但绝不是提倡花钱越多越好,物耗越多越好。我国是个资源紧缺的国家,那么多的纸张、木材、金属,付之一炬,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
年年月圆,岁岁中秋。老百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心气儿很高。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越是在国民经济顺利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越是要牢记“两个务必”,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教育。现在要坚持这样做,将来生活更好了,仍然要坚持这样做。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一个善于勤俭节约、不懈艰苦奋斗的民族,才是一个拥有远大前程的伟大的民族。                 (选自2006年10月6日《拂晓报》)
1.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关注的是月饼消费不文明的现象。提出的观点是:月饼消费要文明。标题就是全文的重心所在。

B.作者撰写的是一篇时评,一事一议,内容集中,针对性强。号召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坚决与腐败分子斗争到底。

C.文章以小见大。“小”指的是作者从众多的消费现象中选取到了月饼消费的种种不文明现象这些平凡小事,从小处着笔。

D.本文的“大”指的是反映出了大问题,就是:这些平凡小事的本质是人们消费中存在着追求铺张浪费、奢华等等错误思想。

E.作者重点针对奢华消费观的实质作了深层意义的揭示和分析,批评了大众们的错误消费观念,给人以深思。
F.开篇引出话题,随后列举现象,提出问题,展开分析论证,挖出思想根源,向人们发出号召从而解决问题,可谓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2.去掉文章前面两段,开篇就列举现象,好不好?请分析原因。(4分)
3.“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中的“味儿”是指什么?(6分)
4.阅读本文后,请你结合个人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所渗透的内涵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
家是地球的中心
谭延桐
回家多好啊!
这是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临终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1907年,威廉辞去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开始了他计划中的欧洲之旅。所到之处,都会有欢迎伟大的威廉·詹姆斯教授的欢呼声暴雨似的淋到他智慧的头上。可是,再了不起的荣誉也替代不了家,他太想家了。当他三年后终于乘上回美国的轮船时,他已是疲惫不堪了。就在轮船快要接近终点时,他一下子瘫倒在了座椅中,瘫倒在了一个越来越明亮的梦想中,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他终于算是把自己给领到接近家的地方了,家,终于定格在他最后的时光里了。
家,这个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的地方,谁又不魂牵梦绕呢?
我似乎又一次听到那位阔人的哭泣了。他在野外徘来徊去,泪水涟涟,风怎么也抹不去他脸上的斑斑泪痕……有一位打那里走过的人问他:你这位先生啊,你怎么就不知道回家呢?他感慨万端地说:家?我有家吗?我的家在哪里呢?我虽然有漂亮的房子,可房子是家吗?……那位路人怔住了。
同样,我也怔住了。是啊,荣誉再多,财富再多,可又有什么用呢?当家是“1”的时候,荣誉越多,财富越多,后面的零无疑也就越多了;可是,当家是“0”的时候呢?……真是无法想像,一个人一旦没有了家,他的幸福又将放在哪里。没有家的灵魂,是孤独的,凄凉的,甚至是悲哀的,无望的……难道不是吗?
我曾不止一次地目睹过春节期间火车站和汽车站的热闹场面:长长的从售票大厅一直蜿蜒到车站广场或其他地方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购票队伍……他们等啊等啊,等了一整天甚至几天算是轮到他们了……票终于拿到手了!似乎一个家终于攥在了他们手里一样!他们笑了……他们怀着无比迫切的心情,急匆匆地踏上了回家的路——车上再挤,也挤不掉他们的结实的渴望。哪怕是单腿站着……对,只要车上能够容下一只脚,就能容下他们对于家的拥抱……在外打工,钱是赚了一些,可钱再多,也不能作为足够的邮费,把整个的家从远方邮到自己身边的啊!只有一种声音在他们的心间反复地播放着: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我理解他们!
我理解了……家,啊,家……究竟又是什么呢?
1995年,台湾举办了一项“公车欣赏,快乐上路”活动,即把一些精短诗作制成海报,张贴在车厢内,让诗歌伴随着人们或长或短的旅途,其中就有这么一首题为《家》的小诗
我的家就像铅笔盒。
爸爸是铅笔,在外帮人写字赚钱。妈妈是橡皮擦,功课不对就帮我们擦掉。爷爷是2B铅笔,画个小鸭给我看。奶奶每天买菜花好多钱,就像自动铅笔每天都要吃笔芯。我呢?
是铅笔爸爸、橡皮妈妈的小铅笔……
这是一位11岁的叫做苏幸的女孩子写的。在这位女孩的眼中,家就像一个铅笔盒。哦,铅笔盒,里面装着她的童话,她的一切。多美好的事情啊。如果拿走了这样一个“铅笔盒”,也便拿走了她心中的诗了。由她心中的诗外化成的这首小诗,我们也就再也读不到了
在你的眼中,他的眼中,家又是什么呢?
也许,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牵挂中的牵挂;也许……
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
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以“家”为话题的叙事散文,所选事例范围广泛。另外,本文由于在结构上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过渡语段,显得很严谨。

B.本文语言通俗活泼又朴实平易,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深刻而又形象地阐述了“家”的含义,可谓言近旨远。

C.本文用例似乎是信手拈来,但实际上每个例子都经过了严格筛选,在从不同角度阐明主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本文举詹姆斯的例子,意在说明叶落归根的思想观念不仅中国人有,美国人也有,因而叶落归根是超越国界和种族的人类所共有的情感。

E.本文引台湾小女孩那首充满童趣、题为《家》的小诗,其作用在于表明台湾回归祖国大家庭是包括儿童在内的台湾同胞的渴盼。
2.这篇散文开篇就引用美国哲学家詹姆斯临终时说的“回家多好啊”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3.第四段中,那位拥有漂亮房子的阔人为什么发出了“我的家在哪里?”的感慨呢?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4.联系全文看,请你概括对“家”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诗文中的空缺处。(每小题1分,共5分)
(1)怅寥廓,                                   ,谁主沉浮?
(2)满载一船星辉,                                       
(3)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4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5)荆轲和而歌,为变徵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