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2)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1)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醉歌(其九)

汪元量

南苑西宫棘露牙,万年枝①上乱啼鸦。

北人②环立阑干曲,手指红梅作杏花。

【注释】①万年枝:即冬青树。②北人:这里指元朝士兵。

1. 前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第四句集中写一个细节,有何深意?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shěn)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泷冈阡表》,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庇为生     庇:依靠

B.间御酒食     御:进用

C.屡废而叹     废:停止,搁置

D.其心厚于仁者 厚:厚道,忠厚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成为欧阳修父亲“必将有后”的依据的一组是(  )

①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②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

③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④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⑤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A. ①④⑤     B.②③⑤     C. ①②④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泷冈阡表》是一篇墓志文。泷冈是地名,阡是墓道,表即墓碑。这种文体是表彰先人生前的德行,刻在坟前的碑石上,以供后人瞻仰的。

B.这段文字借祖母的口述,道出父亲生前从政所持有的执著、仁爱的精神。

C.文章在表现父亲高尚人格的同时,也描写了母亲对他的慈爱和厚望。

D.全段文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不加雕饰,流露出作者对父亲崇敬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粗略的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只要外在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上的心理意识。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方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他们的作品原是写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所以不为同时代人理解,横遭守旧者和庸人们的攻击。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梵高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的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为千古绝唱者,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诗篇。伟大艺术家们的气质,多半有哲理沉思的成分。他们总是从个人具体的孤境(外在的孤独感)出发,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地球人的根本孤境。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到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 

  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乃是在吾生有涯之中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 

  自然科学家刻意寻求自然界的永恒法则,亦在驱散内心一团根本的孤独感。 

  文化创造者们为了排遣自身的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留下了一笔精神遗产竟会使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温暖,驱散千百万个寂寞,真是不可思议! 

  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根本孤独感并寻找一条解救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幸福。这是搏斗的、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 

  (选自赵鑫珊《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有删节) 

1.下列关于“内在的孤独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在的孤独感没有由外而内的波动性,不会随环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B.内在的孤独感是朦胧的,莫可名状的,具有根本的、永恒的哲学性质。 

  C.内在的孤独感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它只能出现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 

  D.内在的孤独感是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常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 

2.下列关于人类文化创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人类文化创造是那些具有内在的孤独感的人排遣内心的孤独寻求平安和满足的一种独特方式。 

  B. 企图抗衡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内在孤独感是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唯一的最强大的定力和内驱力。 

  C.用有限的生命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是所有人类文化创造者进行创造的根本动力。 

  D. 文化创造是对人类的孤独感予以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内在孤独感的人因为思想深沉,有独特的见解和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以他们也具有着外在的孤独感。 

  B. 有根本孤独感的人的作品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甚至遭到攻击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都不是供现代人阅读而是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 

  C.唐诗中那些堪称千古绝唱的作品证明,只有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的诗作,才有可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不论哪个时期,哪个朝代,一个诗人既然要创作出千古不朽的诗篇,他的作品就应该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 

  D.文化创造者们出于排遣自身孤独感而留下的文化遗产能让今天的人感到温暖,说明人类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根本的孤独感。

 

查看答案

请以“追求”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史诗”的基本特征。(5分,不超过30字)

 “史诗”在它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嬗变,发展到今天,已经突破原有的戒规,成为一个涵盖面极广的概念。保罗·麦钱特在《史诗论》一书中综合玛丽·卢卡锡和艾兹拉·庞德的观点认为:“超越现实主义诸方面”和“包含历史”代表着我们把经验描述成为“史诗”的两个极端。F·L·卢卡斯在钱伯斯主编的《百科全书》“史诗”条目中对史诗的基本风格做了有益的概括:“行动整一,情节紧凑,从中间开始的艺术,超自然力量,预言和地狱的运用,修饰性比喻……总之史诗具有一种崇高的特征,真实、自然、无与伦比,唯有北欧传说偶尔还可以与之一较高下。”

史诗的基本特征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