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近日,故宫博物院因向快速侦破故宫失窃...

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近日,故宫博物院因向快速侦破故宫失窃案的市公安局有关部门赠送的锦旗出

现有错别字这件事,使故宫博物院成为众矢之的

    B. 游客们乘上专用的游览小艇,亲身感受星岛湖的绮丽风光,那天蓝的湖水美得

让人难以置信

    C. 这次东盟国际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

应有尽有。

    D. 从2011年开始,桑德斯就一直在阵容上反复无常,特别是内线用人,球员无

法得到稳定的角色。

 

C 【解析】C(“浩如烟海”形容书籍、文献、资料等数量繁多或极其丰富。此处用错对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斑驳      风姿      没精打彩      人才辈出

    B. 渺茫      弥漫      娇生惯养      以逸代劳

    C. 长篙      萧条      头晕目眩      声名狼藉

    D. 急躁      寒喧      亭亭玉立      和蔼可亲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峥嵘(róng)     携带(xié)           寥廓(kuò)       挥斥方遒(qiú)

    B. 罗绮(qǐ)       发酵(xiào)     粗糙(cāo)       星辉斑斓(lán)

    C. 漫溯(sù)       踟蹰(chí)      流岚(lán)       披荆斩棘(jí)

    D. 炫耀(xuàn)     徘徊(huái)      拙劣(zhuō)      迥然不同(jiǒng)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经过中考的洗礼,你成了一名高中生。你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也有缺点和不足。也许你长大成熟了,不再懵懂幼稚,但你想更上一层楼;也许你正在走向成熟,不想浑浑噩噩,决心重塑自我。开学以来,学过的课文,亲历的活动,无不给你的思想、生活甚至是生命带来冲击,如果你无法改变环境,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你自己!
请以 “改变自己”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情境,按要求答题。(6分)
班里的“小书法家”小丽正在书写一幅参赛的书法作品。大功即将告成。毛手毛脚下的小映突然凑上来碰到了她的手,一幅艺术作品立刻惨不忍睹。小映赶忙道歉,见小丽还在气头上,又笑着说:“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
⑴小映这句话的意思是:
⑵听了小映的话,小丽不再气恼。假如你是小丽,你将会对小映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年始每隔4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
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莱,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从行文上说,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他长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为一缕缕哲思,融入他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对他的文,周汝昌先生也有贴切的评论:“你从他的文笔看得出,像他论砚一样,那是外有柔美,内有刚德。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1.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有哪些理由? (3分)
2.这篇传记的细节描写相当传神,请选择一处加以分析。(6分)
3.张中行八十终于成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条简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