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3分) 弱者说,逆境是绊脚石...

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3分)

弱者说,逆境是绊脚石,碰上它,会跌下失败的深渊;强者说,                                      

                      

 

逆境是垫脚石,踩着它,能攀上成功的高峰。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八月的故乡

   (1)我怎能不怀念呢?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楞楞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矗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的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

(2)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   

   (3)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浩浩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微风里,金浪迭涌,棉花炸嘴,雪白银亮,宛如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是车儿跑得快,说不定还能看到它们根部被饱满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八月的苍穹,一天碧落,是那样深邃,空阔,高朗,几只大雁横过蓝空,而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4)素素淡淡的鲁西大平原啊,浓浓艳艳的鲁西大平原啊,你把秋的甘甜,秋的色彩,秋的芬芳,像亮亮的雨丝,洒在我干涸的心上了。

   (5)故乡啊,你记得么?还记得那个光着脚丫在沙路上奔跑的小毛猴么?还记得从八月的枝头偷摘酸枣而划破衣服、扎破手指的小调皮么?

   (6)故乡啊,你还记得么?孩提时,我和小伙伴常趁大人不注意,钻进密密实实的庄稼地里,躺在垄沟里,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望着那瓦蓝瓦蓝的天空。大人们急了,四处寻找,满村响起母亲们悠长悠长的喊声。可是,我们就是不答应,不出来,用小鼻子使劲地吸着,吸着庄稼成熟的芬芳,吸着大地的乳香,吸着母亲慈爱的、带着焦急的呼唤……

   (7)故乡啊,你还记得么?我和小伙伴爱坐在拉庄稼的大车上,那铁轮大车,拉着一车金黄,一车喜悦,悠悠荡荡,摇摇晃晃,吱吱嗡嗡,唱着欢乐的歌。

   (8)车儿摇荡着,我微微困倦了,很想打个盹儿。我愿梦见母亲慈爱的朗笑,我愿梦见侄儿甜甜地叫喊,我愿梦见挂在老枣树枝上的蝈蝈笼,我愿梦见在玉米田咀嚼“甜杆”的童年……

   (9)车过黄河大桥,一阵钢铁的轰鸣,把我的疲倦和困意惊飞了。我睁开眼,淡淡的云雾已罩上了原野。

   (10)哦,此时此刻,母亲是站在村头大杨树下张望呢,还是坐在灶前为她的儿子准备晚餐?是晚风吹乱了她满头苍发,还是火光映红了她多皱的脸颊?啊,再过一个时辰,我就可以乖乖娇娇地做儿子了,尽管我已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了……

    (11)我的心切切的,我仿佛听到故乡的呼唤——小河用它欢唱的浪花,白杨用它朗朗的秋韵,藏在枝叶里的红枣用它甜甜的羞涩,挂在枝头上的石榴用它迷人的微笑,连场院里那座小草屋也在呼唤,用谷禾的馨香,用慈母的情怀……

1.“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楞楞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矗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的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3.作者写自己故乡的种种趣事是通过回忆和梦想来写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列举4件,4分)

4.如何理解作者说的“我就可以乖乖娇娇地做儿子了,尽管我已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了……”这句话的内涵?(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陇西行

晚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请概括诗歌的主旨。(4分)

(2)赏析诗歌三、四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4分)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共5分,每空1分)

(1)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子胥①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②,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注:①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  ②上党之国:中原诸国。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          B. 贾人夏则资皮(买,购入)

C. 遂使之行成于吴(讲和)              D. 越人饰美女八人(打扮)

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执其手而与之谋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B. 暮寝而思之

C. 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              D. 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没死以闻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④吾妻之美我者            ⑤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⑥犹不能恃无功之尊

⑦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⑧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A.①④⑧/②⑦/③⑤⑨/⑥           B.①⑧/②⑦/③⑨/④⑤/⑥

C.①/②③⑥⑨/⑤⑦/④/⑧          D.①⑧/②⑥⑦/③⑤/④⑨

4.下列句子的类型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

A.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B. 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C.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D.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5.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    )

A.越王栖于会嵇山之后才开始寻求谋臣。

B. 选文第一段,大夫种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越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以备用时。

C. 伍子胥认为:吴越两国相邻,势不两立,不灭掉吴国,越国就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D. 吴王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撤兵。

6.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分)

7.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4分)

8.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   )

A. 月下的荷塘        B. 月下荷塘的荷与树木

C. 荷塘上的月色       D. 在月光下荷塘上的所见所闻

2.对选文中相关的字词句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A. “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泄”字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准确描绘出月光从天空往下照,如同流水从高往低倾注一样,普照每片叶子和花,呈现出一泻无余的景象。

B.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句中的“笼”字表现出月光下叶子与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出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C.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中的“酣眠”指满月朗照,“小睡”指淡云遮月。

D.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句用名曲比喻月亮,突出了月的明亮与幽雅。

3.对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此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光与影营造出来的和谐美景的赞美之情。

B. 此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C. 此段文字借月光的忽暗忽明展现了自己变化不定的思绪及淡淡的哀愁。

D. 此段文字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