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具备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1.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5分)            (    )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均稍差于城市,尽管差别不大。

C.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D.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E.要满足现代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

A.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B.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C.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D.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3.“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歧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4.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4分)

                                

 

1.B E 2.C 3.①城市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②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生活的要求,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③人们要过便利、高效、文雅的生活就必须在城市建设好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4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满分。意思对即可。) 4.①政府不要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让现代文明元素,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②政府要在乡村地区引入城市的制度,逐渐建立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4分,答对一点得2分,大意符合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前四题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三题计分。第五小题必答。对一空给1分)(10分)

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氓》

②河汉清且浅,           ?盈盈一水间,         。《迢迢牵牛星》

③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

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    (以上四题,任选三道做答。以下第五题必答

⑤默写《静女》第三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酒泉子

纳兰性德

谢却茶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①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注①荼蘼,落叶小灌木,夏季开白花,清香洁美。②篆香,犹盘香。唐宋时将香料做成篆文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嫩寒无赖:嫩寒,轻寒、微寒。无赖:无奈。

(1)词上片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环境?(3分)

答:                        

(2)分析说明全词表现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赵,杀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李牧多为奇陈                      陈:通假字,通“阵”

C.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张左右翼击之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B.击秦军于宜安              俟我于城隅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之     恐沾裳而浅笑

D.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3分)(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5.断句和翻译。(10分)

⑴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

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⑵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3分)

答:                                                            

② 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3分)               

答:                              

 

查看答案

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语义最连贯的一项是(  )

周敦颐《爱莲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濂溪先生独爱莲,这也罢了,但是字里行间对牡丹似有贬意。其实,牡丹本身不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比起芍药不可同日而语。

②花大而瓣多,色彩淡雅,黄蕊点缀其间,自有雍容丰满之态。

③最难得的是其近根处的木本,在泡松的木干之中抽出几根,透润的枝条,极有风致。

④叶子的脉理停匀,形状色彩,亦均秀丽可观。

A.①④②③   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   D. ③②④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下很多人的关注点似乎都在物质层面的丰裕上,即使是对艺术的追求也是为了实现功利的目的――很多家长让孩子学艺术就是为了高考加分。

B.2月3日零时发生的沈阳皇朝万鑫大厦火灾事故的原因,是由燃放烟花引发外墙可燃物燃烧引起所致,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

C.中日双方如果能以安倍首相访华为开端恢复高层互访,不仅将推动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而且将有利于扭转近年来中日关系的下滑趋势。

D.青年作家残雪认为鲁迅的作品实现了一种“突破”,而《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则使这种创造达到了登峰造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