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一个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
他矮胖胖的。
他所在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连续l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周围的家长都拼命把孩子往里送。学生最多的班,有80多名学生,最前排的学生几乎坐在老师下巴前。
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第一波震荡刚过去,他立即驱车飞快地往学校赶。
路上他就怕学校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会出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那栋楼连楼梯栏杆都是摇摇晃晃的,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老师和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
后来,他当领导了,下决心要修这栋楼。
他发现与这栋楼相连的厕所楼质量很差,污水锈蚀了钢筋,就先拆除了;他发现楼板缝中填的是水泥纸袋,生气地重新灌注了混凝土;他将原来华而不实却又很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
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他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15厘米。
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地化缘,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蚂蚁啃骨头般,一点点将这栋有l6个教室的楼修好了。
他知道,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就是组织不好,造成学生踩踏事故,也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
于是,他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
演习的这一天,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
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班必须排成单行,两个班合用一条楼梯,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疏散到操场上站在自己的固定位置上。他让人计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
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时——都是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他要求老师站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因为拐弯处孩子最容易摔,如果摔了,老师可以把将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娃娃。
刚搞紧急疏散时,学生当是娱乐,有反对意见,但他坚持。
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那天地震,他不在。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
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
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
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唯一没按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位挺着大肚子的老师同时下了楼。
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里,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
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90多位教师的房子都垮塌了,其中70多位老师,家里砸得什么都没有了。
他从绵阳疯了似的冲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
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
这时,他浑身都软了,哭了。
通信恢复后,老师们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
学校的墙上写着:“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他叫叶志平,是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
1.通观全文,叶志平校长的“避险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本文没有什么直接褒贬的议论和抒情,通篇充溢着对叶志平校长的敬佩与赞誉。请以文章第八段画线部分的内容为例,评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5分)
3.有人认为,这篇通讯角度单一,只从“避险意识”的角度来写叶志平,而学校教学质量高等方面仅一笔带过,错失了多视角全面表现一个优秀校长的机会。你认为呢? (5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日落地方的青鸟
郭雪波
(1)也许有人想当然,进盆地就是往下走,尤其是进入著名的柴达木盆地。然而,你们错了,我也错了。车进当金山口便开始爬坡,进入阿尔金山南麓,还是在爬坡,进入一望无际、白色茫茫的盐碱荒原仍在继续往高处爬坡。
(2)我终于疑惑了,低声嘀咕,盆地怎么会是高原呢?老黄给我补了地理课。柴达木盆地其实是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青海油田的最高井架在盆地海拔3400米处。西边的昆仑山,北边的阿尔金山,东边的祁连山,合围捧出这一个椭圆形平坦盆地。我茅塞顿开,为自己的无知和想当然而不好意思。
(3)一只孤独的鸟,伴我们飞行。它要去哪里呢?为何与我们飞驰的车为伴?它如此单薄而孤寂,没有其他同类伴友,难道它以为只有我们这靠轮子滚动的铁制家伙才是可信赖的伴侣?它比麻雀大,比猫头鹰小,像我们老家草原的百灵鸟,可翅膀长,颜色又微微发黑,有些铁青色,给人感觉十分坚毅和具有流线美。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且叫它青鸟吧。因为,这里地处青海,只有这里的荒原才有这样的鸟。
(4)高原的风很烈,能把骆驼吹跑。青鸟巴掌大的躯体尽管抖抖闪闪却聪明地贴着地面飞行,躲开那猎猎大风;车轮子扬起的尘沙如浓烟滚滚,一时把它给吞没了,以为它停下了吧,却又从那一道尘幕中飞冲了出来,像一位从银幕后闪出的明星,风采依然。
(5)它真是一只固执的鸟。抑或是它迷路了?误认为跟随人类乘坐的汽车便可找到能生存的家园?倘若是那样,它就错矣。老黄已告诉我们,我们去的地方可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三绝地。
(6)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判断也是错误的。青鸟不是一只笨鸟。它并没有显出惊慌的样子,也不像没有目的地乱飞,它的飞翔十分熟练且很有节奏,完全像一位高超的琴手在空中用双翅弹奏着一组组轻缓优美的旋律名曲。
(7)那么,它,这只诗一般飞翔的青鸟,究竟奔往何方?谜底不久便揭开了。车队缓缓驶上又一层高地盐碱滩时,那只青鸟“啁”一声欢叫,便落下去了。准确点说是一个猛子扎下去的,就如一只鱼鹰从空中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一般。
(8)路旁十几米远处,有一丛植物,灰黄色,十分显眼。任你举目望去,这片白茫茫的地带,只有这丛唯一的植物,有生命力的,活着的,灰黄颜色下略带浅绿的植物!
(9)青鸟的欢叫犹如唱着悠扬的歌,然后它便不慌不忙地叼起那从植物的草籽和嫩叶,还有依附在上边的虫豸。原来它是来进餐的!为了这丛唯一的植物,这么远距离的飞行。它,这只青鸟,简直是一只精灵。显然,它的心中十分清楚,这片恐怖的戈壁荒原上哪里长有可觅食的植物,哪里可以落脚。它精明,做事心中有数,而且坚忍不拔,不屈不挠。
(10)供青鸟食物的那丛植物叫骆驼草,也称骆驼刺,以耐旱、耐冷、又耐热以及生命力的顽强而著称。也就是这样的植物,才能在这片泛着白茫茫芒硝和盐碱的不毛之地扎下根,抽出绿叶,结出果子,完成一次生命的循环。它帮助那只不屈的青鸟生存,完成它的生命延续和繁殖。
(11)它冲我们车队鸣啼几声。似乎在告别,又似乎在警告,提示我们前边将连一棵骆驼草都没有了,鸟更不去,剩下的只有“风吹石头跑”了。
(12)我有些留恋那只鸟了,那只精灵。哦,青鸟。
(13)老黄告诉我们,前边的目的地———几百公里之外的“三绝地”尕斯库勒,也有一群青鸟,一群觅食的青鸟。它们在那个死亡地带寻找的食物叫石油。
(14)哦,前边的那群青鸟,在那遥远的日落的地方。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崇敬。
(选自《中国60年抒情散文100篇》
1.第(1)(2)段写车子爬坡进入盆地,写 “我”疑惑的用意是什么(4分)
2.第(3)(4)段画线的句子对青鸟的描写,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3.第(10)段重点写了骆驼草,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4.纵观全文,文章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意蕴?请加以探究。(6分)
默写
(1)木受绳则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 。(荀子《劝学》)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__ , ▲_ 。(苏轼《赤壁赋》)
(4) ▲ , ▲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 ▲ ,劝君惜取少年时。(《杂诗十九首》)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论语》)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 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说说你的理解。(4分)
(2)清代纪昀对此诗曾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他的评价的理解。(4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荀卿论
苏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浩乎不知其津涯涯:边际 |
B.冉有之知知:通“智”,智谋 |
C.要在于不可易也易:轻视,看不起 |
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恃:依仗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组是(3分)
①大变古先圣王之法 ②喜为异说而不让
③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④焚烧夫子之六经
⑤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⑥荀卿明王道,述礼乐
A.②③⑤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
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
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
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4分)
▲ ▲
②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3分)
▲ ▲
③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3分)
▲ ▲
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或者引用)其作品,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4分)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 , ▲ ; ▲ , ▲ ;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建立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