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3分)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 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注:①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出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彭城王韶拜定州,               拜:授予官职

    B.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济:成功

    C.卿邀名人也                       邀:求取

    D.后寻业断决之处   寻:不久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孟业清正廉明的一组(    )

   ①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           ②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             ④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

   ⑤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⑥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并希望会取得成功。

  B.长史刘仁之对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虑及孟业日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勉励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C.孟业唯一的马死了,彭城王为帮助家贫的孟业,想让官吏们同吃马肉,再加倍还给他钱,孟业坚决推辞。彭城王戏说客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谢绝。

    D.孟业后来任司州长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视。但后来孟业的断决之明折服了司州长官。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守,因为政宽和仁惠而著称。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

                                                                                   

(2)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C.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2.下列各项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自私自利”是一种行为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D.有些人之所以能做到“己所欲,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3.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被动的,层次低,后者主动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倒在了血泊中,触动了鲁迅的神经,并为之“纪念”;

活泼可爱的小狗包弟躺在解剖桌上,心怀“歉意”的巴金,怀念包弟;

短小精悍、幽默风趣的梁任公站在演讲台上,勾起了梁实秋的思念,“笔而记之”。

也许你也有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请撷取生活中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让你过目不忘的人或事,带领我们重温那个让你“温馨的回忆”。

请以“温馨的回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 不少于700字。

⑵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请运用“易水送别”或《包身工》里的场面描写方法,描写一个运动会比赛场面。

要求:⑴ 点面结合的手法;

⑵ 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⑶ 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 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 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 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 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 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 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 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 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 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做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 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 ,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 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 ,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做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 ,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作者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理由是什么?(4分)

2.文中列举了那些对责任有着错误的理解的现象?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认识。(7分)

答: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开头以简洁的语言,由面及点,由强调人应该承担的许多责任出发,再强调根本的责任,从而明确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B.世界上许多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却是一点也依靠不了别人的,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C.一个不爱人生的人就不可能爱他人和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也不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

D.当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时,就不会再去尝试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了。

E、托尔斯泰对那些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的人非常反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