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玷辱 陶冶 良晨美景 安然无恙 B...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玷辱   陶冶   良晨美景   安然无恙

B.拮据   矜持   平心而论   天高地迥

C.拂拭   迟顿   唉声叹气   兼听则名

D.鞭苔   狭隘   日薄夕山   唇枪舌剑

 

B 【解析】B(A.良辰美景 C.迟钝 兼听则明 D.鞭笞 日薄西山 )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dī)防       怂(sǒnɡ)恿     怏怏(yànɡ)   气喘吁吁(xū)

B. 剜(wān)肉     蘸(zhàn)酒    娇嗔(shèn)  编纂(zhuàn)

C. 讥诮(xiào)   踹(chuài)水蠕(rú)动      颠沛(pèi)流离

D. 酒馔(zhuàn) 角隅(yú)      埋(mái)怨    车轮辗轧(y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4分)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小说反映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6分)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               。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

(3)朝菌不知晦朔,                 ,此小年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3分)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 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注:①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出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彭城王韶拜定州,               拜:授予官职

    B.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济:成功

    C.卿邀名人也                       邀:求取

    D.后寻业断决之处   寻:不久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孟业清正廉明的一组(    )

   ①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           ②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             ④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

   ⑤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⑥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并希望会取得成功。

  B.长史刘仁之对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虑及孟业日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勉励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C.孟业唯一的马死了,彭城王为帮助家贫的孟业,想让官吏们同吃马肉,再加倍还给他钱,孟业坚决推辞。彭城王戏说客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谢绝。

    D.孟业后来任司州长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视。但后来孟业的断决之明折服了司州长官。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守,因为政宽和仁惠而著称。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

                                                                                   

(2)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