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从白天__ 初夜的疑虑,全...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从白天__ 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2)杜十娘 __ 得焕然一新。 

(3)天地也!只合把清浊__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4)难道我连在自己家里说话的__ 都没有了吗?

A.  以致      妆扮   分辩         权力              B.  以至  装扮  分辩  权利

C.  以至      妆扮   分辨         权利              D. 以致   装扮  分辨  权力

 

 C 【解析】(注意相异语素的辨析,结合语境选择。“以至”表示时间上的延伸,“以致”表示上述原因导致的结果;“装扮”为假扮之义,“妆扮”为化妆打扮;“分辨”为辨别,“分辩”为辩白;“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权利”是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力与利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寒 碜       顷刻           披枷带锁          前怕狼后怕虎

B.尴尬        坟莹           自惭形秽          敬酒不吃吃伐酒

C.裨益        嗜好           义愤填赝          陪了夫人又折兵

D.呕气        妍媸           雷霆万钧          刀子嘴豆腐心

 

查看答案

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罪 愆(yăn)      盗跖(zhí)        金钏(chuàn)    罄(qìng)竹难书 

B.瞋(chēn)视      忖(cǔn)度        两靥(yàn)      掎(jǐ)角之势

C.搭讪(shàn)      巷 (hàng) 道     偏裨(pí)       蜗(wō)角虚名

D.敕(chì)造       孱(cán)弱        城垣(huán)     怀瑾(jǐng)握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曹文轩在《前方》一文中写道:“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你心目中的“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你到过“外面的世界”吗?请你以“外面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感受、体验、思考等,也可以编写故事,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700字 ⑤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改动)                                                              

1.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2分)

(2)第1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苏东坡成了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2分)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6分)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4分)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无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梁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奉数之策以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敝撤: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能歌者        致:使……到来      B.委之百姓        委:任命

C.徒行见公曰        徒:步行          D.兼于涂而不能逮       逮:赶上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令国致乐不已 /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B.三请,不见许 / 徒行见公曰

C.公驱,及之康内 /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D.晏子乃返 /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惟夫子之令(是听)。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但)无乐有上矣。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6.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婴 奉 数 之 策 以 随 百 官 之 吏 民 饥 饿 穷 约 而 无 告 使 上 淫 湎 失 本 而 不 恤 婴 之 罪 大 矣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

(2)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