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碴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家伙,那个大啊!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

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

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

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出一串长音。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见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母校,那家伙!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搞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结合全文来看,这篇小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母校或父子的母校。

B.父亲说起他的母校时神采飞扬的神态,激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母校的神往。

C.小说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城乡的差别,使儿子产生进城学习的欲望。 

D.小说两次写到儿子的梦,在结构上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

E.儿子如愿以偿考取了父亲的母校后,马上得知父亲并没有什么母校。

2.请赏析文中父亲的形象。(4分)

3.作者的父亲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母校,但却一直骗着儿子,你对此有何感受和想法?(

 

1.C E(C项,小说主要写法不是对比,更没有突出城乡的差别。E项,不是“马上”而是“工作后”) (5分。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得5分) 2.父亲是一个能为儿子将来打算、懂得教育方法、勤劳而不善于言辞的农村劳动人民的形象。①父亲为了儿子的明天,编出了一个谎言,目的是激励儿子能读书上进,考上大学,成为城里人。②父亲并没有直接对儿子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一个谎言,引起儿子的好奇,并努力去争取,结果儿子成功了。③父亲终日劳作着,入冬前还在准备柴草。④父亲不善言辞,不会说谎,只有借助神态动作骗儿子,从而让儿子信以为真。(4分。形象特点2分,结合文中分析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文中父亲善意的谎言,是他良苦用心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②他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③让我们学会了人要有理想,要有远大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④让我们明白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①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②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③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④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⑤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结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⑥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1.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D.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的率先报道能引起社会形成新的舆论机制。      

C.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方式,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D.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媒介融合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3.综观全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注】①孙:同“逊”。

(1)根据上面三个选段内容,简要概括儒家君子观的内涵。(3分)

(2)联系实际,谈谈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3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相关情节。

(2)卡西莫多把爱斯美拉达救出来后,藏在巴黎圣母院里。请简述刚开始时,卡西莫多与爱斯美拉达相处的有关情节。

答第(    )题: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怡红院枯了一年的海棠花突然开了,大家都觉得是个好兆头,就相约去赏花作诗,谁想赏花途中宝玉不慎将通灵宝玉弄丢了,众人遍寻不得,而宝玉丢了玉后,竟现出呆傻的样子来。(《红楼梦》)

B.听到“血光之灾”的说法后,瑞珏哭了,她感到无限悲伤,但并没有拒绝到城外去分娩。觉新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家》)

C.吴荪甫看完登载有家乡双桥镇失陷的报纸后,对妻子说:“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林佩瑶的脸色由红色变为灰白,心头卜卜地抖跳,她以为丈夫知道了自己和雷参谋的事,她把心一横,准备把什么都揭破。(《子夜》)

D.当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来监狱探望玛斯洛娃,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时,玛斯洛娃愤怒地指责他:“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后来政治犯西蒙松开导玛斯洛娃:“人非但不应当恨仇敌,而且应当爱仇敌,帮助仇敌。”她才彻底原谅了聂赫留朵夫。(《复活》)

E.欧也妮23岁生日那天,克罗旭和格拉桑两家来到葛朗台家,向欧也妮祝寿。公证人的侄儿送来了索漠城少有的鲜花,银行家的公子献上了欧洲少见的望角铁树。老葛朗台心里明白,“他们都看中我的钱。”(《欧也妮·葛朗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刘禹锡是中唐诗人,因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边地远郡,此诗是诗人晚年在贬地所作。②飕飗:形容风声。③拳,弯曲。

(1)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颈联,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