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周美传(节选) 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才武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周美传(节选)

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才武称。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御敌城北门,美慷慨自陈, 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累迁天武都虞侯。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才,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既破金明诸寨,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 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 ”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薄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乃徙兵山北,多设疑兵。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既而复出艾蒿寨,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美率众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获牛羊、骆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敌复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敌即引退。迁文思使,徙知保安军。

元昊大入,据承平寨。诸将会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賫三日粮直捣敌穴。美曰:“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自陕西用兵,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余战,平族帐二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麾下,有余,悉飨劳之。及死,家无余资。

注:①族帐:我国少数民族聚族而居所设的帐幕,也指部族。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间走归京师                      间:中间

B.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       寇:占领

C.其众数万薄金明                  薄:以……为簿,轻视

D.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    引:退却

2.下面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周美“用兵谋略”的一组是(     )(4分)

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  ②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  ③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       ④益张旗帜,四面大噪    ⑤遂募兵筑万安城。    ⑥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

A.③④⑥      B.①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周美在赵保吉反叛时,不顾家人,投奔朝廷,受到皇帝的赏识,经常让他在宫中护卫自己。

B.德明部落反叛时,周美作战勇敢,消灭敌人众多,升迁作了天武都虞侯,并且受到经略使夏竦的举荐。

C.元昊进攻大宋,周美为种世衡出主意,种世衡不听,结果周美打了胜仗,种世衡却劳师而无功。

D.周美对部下很好,所得赏赐多分给了部下,在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4.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5分)

(2)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5分)

 

1.D 2.A 3.B 4.(1)我愿意借助(带领)几个骑兵把契丹将领俘虏送到皇帝(朝廷)面前,皇帝认为他很勇敢,常让他在宫中负责保卫工作。(假:借助,凭借,1分;壮:以……为壮、为勇敢,1分;阙,朝廷,皇帝,1分;大意2分。)(2)金明正处在边疆要道,是我们的屏障,现在不赶快修缮好,我们将要失掉它。(当:正处在。蔽:屏障。亟:赶快;马上。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1..A、间:从小路B、寇:侵犯C、薄:接近。    2.①作战勇敢②担任职务⑤战争结果 3.在元昊反叛时受举荐。 4.略 参考译文 周美子之纯,是灵州回乐人,年轻时参加朔方军。凭着才能和武功被人称道。在赵保吉攻破灵州后,周美离开亲族,秘密投奔京师,被天子召见,参加了禁卫军。契丹侵犯边界,宋真宗驾临澶州,在澶州城北门御敌。周美激动地表示,我愿意带领几个骑兵把契丹将领俘虏送到皇帝面前,皇帝认为他很勇敢,常让他在宫中负责保卫工作。 天圣初年,德明部落侵犯平凉方渠,周美以军侯身份戍边,和州将一道追杀敌人,在九井原、乌仑河把敌人大败,杀敌甚众。积累战功升迁为天武都虞侯。不久元昊反叛,陕西发生战事,经略使夏竦举荐周美的才能,提升作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工迫近明诸寨后,周美向经略使范仲淹请示:“夏人刚得志,按这种形势一定会再来。金明正处在边疆要道,是我们的屏障,现在不赶快修缮好,我们又将要失掉它。”范仲淹于是嘱咐周美将城池秀辅导和原先一样。几天后,敌人果然来犯,数万敌兵迫近金明,在延安城北三十里布阵。周美率领二千人,奋力作战到傍晚,援兵不到。于是将军队转移到山北,多布置疑兵。夏人望见,认为宋军的救兵到了,就撤退了。不久(敌人)又出现在艾蒿寨,周美就赶到郭北平,和敌人夜战难解难分。周美率众人各拿火炬从小路上山,多布置旗号,四面大喊,敌兵畏惧逃跑了。周美缴获了牛羊、骆驼、铠甲好几千。于是他招募士兵修筑了万安城后回兵。敌人又进犯金明,周美率军队由虞家堡和北山而下,敌军就退却了。周美升任文思使,调任统领保安军。后来元昊大规模入侵,占据了承平寨。各路将领会聚讨论进攻讨伐敌人,洛苑副使种世衡请求带三天的粮食直捣敌人巢穴。周美说:“如果敌军知道我军到来,一定会设伏兵袭击我们。不如抄小路攻其不意。”种世衡不听。周美独自率兵西出芙蓉谷,大败敌军。种世衡等人果然师出无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

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包括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作为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与当下的结合。就其内容与属性而言,不总如英语中这一词汇所指,是一种“落后”的“遗留物”。相反,较之以物质或文字形式保存的经典文化,其自然圆融的哲学智慧与道德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更具人性涵养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从而达成不令而行、化成天下的目的。

我国近年来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保护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由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的强势作用,对这部分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仍存在许多未尽如人意的地方,其根植底层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固有特性还未得到更充分的发扬与光大。那种滤干具体的环境与氛围、一味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做提纯式的孤立处置的做法,掩盖剥夺了这种文化与普通人实有的日常经验的相关性。结果,许多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走不进今人的生活,今人也无从成为其自觉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因此如何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为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生态的自然样貌,并将其融入今人的生活,实在是当务之急。

在科学认识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方面,需要专家通过认真的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识与方法。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完成,通常借助于对文化的习熟与遵守。在古代,是通过祭祀、祈禳和节庆等活动的温习,获得濡染与熏陶,然后养成对家国的认同,对礼仪的归服.今天,这种价值还在,只不过在与当下的互动中,它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奥运会祥云小屋中的传统技艺演示,北京寻常街巷里人们所体现的礼貌与亲善,正根基于这种文化.所以,只要我们完整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因地制宜,切境入情,坚持不懈地做传承与推展的工作,就一定能让更多的人自觉地乐意照着实行,从而延续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生命。

当然,还需要从其它方面作努力。如有必要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探究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研究,转向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使之既有传播热心,又有从理念到方法的创新热情,并从中发展出对人生合理的知识、对生命优雅的态度;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计划与规程,然后将之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的总称。

B.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既是历史产物又是历史与当下的结合,是一种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

C.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在内容与属性方面并非是一种“落后”的“遗留物”。

D.自然圆融的哲学智慧与道德魅力是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独具的特性。

2.本文认为保护与推展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要进行研究与努力,不属于此方面的是(    ) (4分)

A.专家要通过认真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识与方法。

B.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效途径。

C.在习熟与遵守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前提下,使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D.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研究,转向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4分)

A.与经典文化相比,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更具有人性涵养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

B.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种提纯式孤立处置的研究方法是不科学的。

C.由于今人无法成为传播者与践行者,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D.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就能做好传承工作,并延续其生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宋理宗赵昀主持殿试,命王应麟为复考官。理宗阅卷后,想把第七名提为第一名。王应麟读了试卷对理宗说:“这份卷子表现出的忠诚像铁石一样坚定,我祝贺您得到了一个人才。”于是取为第一。等发榜时才知道这个考生是文天祥。(《宋史·王应麟传》)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  

(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报载,一位父亲与儿子签订了一纸“父子协议”,主要内容是:儿子自筹全部高等教育学费,自己解决谋业、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问题;父母要自己解决养老费,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等各种事宜。这一纸协议在社会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个协议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也有人说,传统的双向依赖型亲情与孝道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多孙的基础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子关系来代替。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7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10月13日,在中国南海边的一座城市中,发生了一桩令人不寒而栗的事件:一名2岁的女童,前后遭遇两车碾压,18个路人            ,冷漠地从女童身边走过,任凭其躺在殷殷血迹之中。寒心之余,又让人有了一份慰籍。一位为生计奔命的拾荒阿姨的举动,令人震撼、温暖、感动和敬佩。当她路过这里,看到惨剧的时候,来不及多想什么,本能地救助了垂垂危矣的女童。她用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朴实无华的行动,将一缕生命的阳光映衬在她的身上。

(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1分)       错别字       更正     

(2)请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1分)         成语               

(3)加点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1分)             改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瞿秋白:观念的精英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瞿秋白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自认自己政治能力薄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自认自己骨子里是一个旧时代的“文人”,而这种“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他说他实际上是一个“懦怯”的书生,杀一只老鼠都不会和不敢的,而真正的懦怯更在缺乏政治上的自信力,没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经常觉得对方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熟谙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当时担任第三国际领导人的布哈林曾经为此批评过他。瞿秋白说,他自已有许多典型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故此,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他早已感到疲惫、厌倦。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早该下场了。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但也常常因此思想复杂,从而影响到行动的果决;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的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行动的人”则往往基本见解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因此不论是瞿秋白,还是在他之前及之后担任过党领袖的前清秀才陈独秀和留美学生张闻天,看来都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他们对于政治权力似没有很强烈的欲望,这种最高权力往往像是送上门来的,即使得到了它,他们也似乎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瞿秋白看来更是相当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 “行动的人”,且不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固执者,而是一个深具怀疑精神的人,同时他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古代“读书种子”的后裔。传统社会曾经是这种读书人的天堂,而20世纪则成为他们的地狱,新的时代和社会已不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大夫文人。

但为什么瞿秋白还是一度进入了政治局这一党的权力中枢?这或许是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认真刻苦做事,包括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的人。他属于很早就到革命后的俄国去实地考察和留学的最初一批人,他虽然自认读马列的书不多,但比其他党的领导人还是读的较多。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以宣传鼓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观念的精英”在一个动员时代的早期还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很快就要被“行动的精英”挤到一旁。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将占据上风。除了极少的例外,原先思想启蒙的“动员者”将被暴风骤雨般的斗争所运动,原先的“改造者”也将被改造。比较好的一个办法,也许就是各种人各得其所,就像瞿秋白所说的,“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鲁迅是瞿秋白的挚友,曾手书一集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表示他对瞿秋白的推重和欣赏。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若有机会专心文学,又假以时日,未始不能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但瞿秋白说,虽然他觉得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但“也不觉得后悔”。我们好歹得爱自己的命运。

《多余的话》主要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瞿秋白在临死前还思考了更深一层的灵魂问题,他在狱中赠给一位医生的照片上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一种是“行动的人”。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因为前者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

B.瞿秋白、陈独秀和张闻天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曾担任过党的领袖,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对于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

 C.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很受鲁迅的推重和欣赏。作者认为,如果有机会让瞿秋白专心文学,可能会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D.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因此认为早该下场了,但他对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并不后悔。

 E.瞿秋白在1935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

2.请概括瞿秋白的人物形象。(4分)

3.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你欣赏哪一种,结合文本,探究原因。(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