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周杰伦在《菊花台》中唱道:“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周杰伦在《菊花台》中唱道:“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这是包含忧伤的泪光。

张韶涵在《你的泪光》中唱道:“我应该是带着爱的希望,快乐的为你飞翔,不想再将伤心绑在身上,回应着你的泪光,我有个愿望,只想快乐不想悲伤,眼泪我会擦干,只留幸福在我脸上……”这是追求阳光般温暖快乐的泪光。

泪光中折射着行为的价值,泪光中蕴涵着人们对生活的种种体会。不同境遇的人看到他人的泪光体会各不相同。而对泪光蕴涵的意义的理解,则是人与人沟通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

请以“你的泪光”为标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建议选择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你的泪光 男儿有泪不轻弹,泪光点点,只因情到深处。透过泪光,是拳拳爱国之心,是有家难回之愤,是缠绵思念之情,令人九曲回肠。     走在汨罗江畔,你痛哭流涕,。你深知以自己一人之力无法挽回国家灭亡的结局,只有葬身鱼腹方能保持自身的圣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用泪眼注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渐渐模糊的山川最终消失于你的纵身一跃。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你“瑾瑜无比,日月争光”。泪光,幻化成浓郁的爱国之心,在壮烈中永恒。     囚于牢狱之中,你泪洒纸墨。“做个词人真绝代”的你却阴差阳错成了南唐后主-------一代亡国之君。命运的安排让你享尽荣获富贵又受尽牢狱之灾。你感慨往日不复,想念往日的朝歌夜弦,美人为伴。你哭,不是因为皮肉之苦,只因无力复国,有家难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你的绝笔,更是你对自己不济人生的完美谢幕。你透过泪光读懂了人间的喜怒哀乐、命运浮沉,成就了你浓墨重彩的词人生涯。泪光,幻化成家国之思的凄凉,在诗词中永生。     立于画屏之前,你泪流满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是否也想像欧鹭一样,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地在水中嬉戏,忘却时间一切烦恼和忧愁。你终日过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心生酸楚,泪如雨下。点点烛光在泪花中散成一片苍白,更平添了几分凄凉,终日忧伤思念,让你瘦弱黄花。泪光,幻化成思念之情的忧伤,在隽永中更加美丽。 家国之思让人无奈,让人感慨,让人悲伤。艾青因“对这把土地爱得深沉”而“眼中常含泪水”,杜甫看到破败的山河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对祖国、对家人的爱,他们用泪水诠释着忧患,点点泪光寄寓了最真挚、最令人动容的家国之思。     若不是情到深处,又怎会泪光点点?哭泣不是软弱,是对家国之思最真挚的表达! 【解析】[写作导引] 这是一个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的作文题,也很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在审题过程中,对“你”的理解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你”既可以指具体的某一个人(包括身边的人,近到老师、家长、同学,远到国家领导人、各界名人;也可是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人物,或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等等),也可以指某种动物或者植物,采用拟人手法,借它的泪光写某种社会现象,反映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泪光”中是喜悦还是悲伤,是激动抑或感怀,林林总总,尽在“泪”中。根据提示,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是较容易完成的,写某些人或物的泪光,从而写出泪光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交融。但如果想得高分,还需要在思想和内容上加强深度和广度,使其具有更广泛地社会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以《红楼梦》为主语:                                              

                                                                    

 

查看答案

下面有两个口语交际的情景,请任选一个,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

(1)有人随地吐痰,别人批评他:“随地吐痰不卫生。”他貌似有理的说:“有痰不吐更不卫生。”

(2)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往前挤。别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社会公德。”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

                                                                    

 

查看答案

(4分)把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改写成整句(整句就是排列在一起的一队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没过多久,这里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潺潺小溪枯竭了,牲畜干渴而死去,枯萎了田野的庄稼,山谷里饿殍遍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淡 之 美    李国文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装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来了。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装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贴,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自己头上,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世。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有删节)

1.(1)文章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就全文看,本段内容有什么作用?(5分)

(1)                                              (1分)

(2)                                                                  

                                                                      (4分)

2.根据文意,“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一句的含义和作用是(5分

3.如何理解“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这句话?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中引用苏轼的诗句“淡装浓抹总相宜”意在说明,“浓”与“淡”各有千秋,只有相得益彰,才能发挥美的极致。

B.作者认为,咖啡的浓香和龙井的清淡都能使人兴奋、惬意,但是二者无法比较,因为咖啡只能对人产生负面影响。

C.“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一句,表述得简练生动,意思是说,这种友情要求十全十美,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不会形成矛盾。

D.作者开篇便亮出自己的观点。围绕观点,先谈人形象的淡之美,再谈自然、艺术、人类生活的淡之美,最后谈人生追求的淡之美。内容上层层递进。

E.作者称道的“淡之美”是一种自然纯真的朴素之美。“人生在世,求淡之美,不亦乐乎?”这是作者的人生追求,更应是同道人的追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这首诗先后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