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每小题3分,共9分),) 苏武壮节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

(每小题3分,共9分),)
苏武壮节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民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琥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节选《汉书·苏武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在汉时素与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

B.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扯

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

D.而收系张胜收:逮捕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空以身膏草野

A.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

D.欲因此时降武

3.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和缓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资助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4分)
译文                                                                
(2)、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5分)
译文                                                                

 

1.C 2.A 3.B 4.(1)单于派人通知苏武,共同来审判虞常,想趁机劝苏武投降。 (2)你身为汉朝臣子,不顾朝廷恩惠和信义,背叛皇帝和亲友,归降了匈奴,我为什么还要与你相见? 【解析】 1.当,判罪 2.例句和A句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B句是名词作状语,C句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D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3.虞常要射杀卫律,尚未付诸实施,所以还不能称为“行动”,一错;况且,他想射杀卫律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在汉的母亲和弟弟“幸蒙赏赐”,这是从个人的私利出发,根本谈不上什么爱国主义,B错。 4.略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父亲的职位而被任命为官,兄弟三人都做了郎官,苏武后来慢慢升到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接连进攻匈奴,双方多次派遣使节相互侦探,匈奴扣留了汉朝的使节郭吉、路充国等人,前后共十几批。匈奴使者来汉朝,汉朝也扣留他们作抵偿。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且鞮侯单于刚即位,害怕汉朝袭击匈奴,就说:“汉朝皇帝是我的长辈。”就全部把路充国等汉朝的使节释放回来。汉武帝很赞赏他的信义,就派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节把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送回去,又趁机送给单于很多财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任的下属官员常惠等,招募了兵士、侦探共一百多人一起出发。到达匈奴后,把财物送给单于。单于却更加骄横了,根本不是汉朝所希望的那样。 匈奴正准备派使者送苏武等人回国,正遇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在匈奴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归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侯赵破奴出征匈奴,战败后投降匈奴。他们与卫律所率投降匈奴的官兵暗中策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返回汉朝。正好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时一向与苏武的副官张胜关系良好,就私下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很怨恨卫律,我能替汉朝埋伏弓弩将他射死。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他们能得到赏赐。”张胜答应了他,并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狩猎,只有阏氏和子弟留在宫帐中。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趁机发难,其中一个人夜间逃跑,告发了这件事。单于的子弟们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人都战死了,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件事。张胜听说后,害怕以前与虞常说的话被揭发出来,就把经过告知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必然会牵涉到我,被凌辱后才死,就对不起国家了。”苏武想要自杀,张胜、常惠劝阻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匈奴贵族商议,准备杀掉汉朝使者。左伊秩訾说:“(谋杀卫律就处以死刑),如果谋杀单于,又怎样加重处罚呢?应该招降他们。”单于派卫律召苏武问话,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污辱使命,虽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呢?”就拿佩刀在自己身上刺。卫律大吃一惊,上前抱住苏武,又派人骑马叫来医生。医生让人在地上挖了一个坑,坑内放上火炭,把苏武面朝下放置在坑上,用脚在苏武背上踩踏,把淤血放出来,苏武一时气绝,半天才呼出气来。常惠等人大哭,把苏武抬回汉使的营帐。单于很赞赏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胜拘禁起来。苏武的伤慢慢好些了,单于派人通知苏武,共同来审判虞常,想趁机劝苏武投降。把虞常斩了之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图谋暗杀单于的亲信大臣,罪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免罪。”举剑要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又对苏武说:“副使有罪,你也应当连坐。”苏武说:“我本没有参与同谋,又不是亲属,怎么能说连坐?”卫律又举起剑,做出要杀苏武的样子,苏武不为所动。卫律说:“苏君,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幸运地蒙受了单于的恩典,赐封号称王,拥有部众数万,牲畜满山遍野,是这样的荣华富贵!苏君今日归降,明天也能像我一样。白白地葬身于荒野做肥料,谁还会知道你呢?”苏武不作回答。卫律又说:“你通过我归降匈奴,我与你结为兄弟,如果今天不听我的劝告,以后虽然想见到我,还能办到吗?”苏武大骂卫律说:“你身为汉朝臣子,不顾朝廷恩惠和信义,背叛皇帝和亲友,归降了匈奴,我为什么还要与你相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图书馆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收藏的有50万册。

B.近代考古学的新发现,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唯心论者的错误观点。

C.他俩虽是孪生兄弟,但性格志趣迥异,理想追求更是大不相同。

D.华西村能有今天的面貌,靠的是村民们艰苦创业取得的。

 

查看答案

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光十色去描绘。

B.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许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训了。

C.突然,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周围。

D.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逡巡(qūn)从散约败(zòng)氓隶(máng) 鞭笞天下(chī)

B.瞋目(chēn)人为刀俎(zǔ)戮力(lù)按剑而跽(jì)

C.癸丑(guǐ)流觞曲水(shāng)激湍(tuǎn) 游目骋怀(chěng)

D.流憩(xī)放浪形骸(hái)轻飏(yáng) 植杖耘耔(zǐ)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即使明知要失败、要毁灭
②可见,悲剧精神是通过意志、勇气和自由褒扬一种精神胜利的状态
③而不是着眼那真切的胜败
④而不是悲观失望和消极颓废
⑤也要满怀希望地去拼争
⑥悲剧精神的精髓应是对人生遭际的反抗
。但是中国民族求安求稳的心理却给古典悲剧续上了一个个“好”结局。于是本欲以悲剧鼓舞生命的反抗与壮伟,却又无奈地落入了世俗的幸福之中。

A.②①③⑤④⑥

B.⑥③①⑤②④

C.②①⑤④③⑥

D.⑥④①⑤②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日前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指出,亚裔的购买力占全美消费者购买力的4.7%,亚裔成为可以堪称美国最大的消费族群。

B.近年来,以择校热等为表象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机会欠公平现象正日益演变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C.智利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政府迅速调集了净水设备、汽油发电机、毛毯、帐篷和救灾物资90余吨并于3月4日空运到地震灾区。

D.在刘心武的新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中告诉读者,全本的《红楼梦》不仅存在过,而且八十回后散失的故事也是可以探佚出来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