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认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徙……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诺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续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有改动)

1.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4分)

 

2.阅读①~④段回答:(6分)

(1)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文章第②段写“想念一个人”?

 

(2)为什么在第④段写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

 

3.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联系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6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进,使文章布局严谨而又自然。

    B.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城市,像一座纪念碑,默默地矗立在乡村的±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乡村人。

    C.作者在第一段中,连用比喻,把家乡村庄比作 “一剂良药”“一项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把抽象的思乡之情描绘得生动形象。

    D.“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作者巧妙地插入广播的播报,结合自身感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顿悟时产生的神圣庄严妁感觉。

    E.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一个难舍的人生情结。

 

1.思念家乡能平息城市喧嚣带来的烦燥心绪。 2.①通过与“想念一个人可以有所凭借”比较,突出了在城市里想念村庄找不到依据,没有出口,因而感觉特别辛苦,不易。(“想念一个人可以有所凭措”与“在城市里想念村庄找不到依据,没有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身处城市思念村庄的辛苦和不易。) ②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在作者看来,是对他的一种讨好,是别有用心的表演,想借此让他忘掉村庄,因此让他反感,而这种反感更增添了对村庄的思念。 3.因为城市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却失去了乡村的宁静自由,它的喧嚣让人烦躁、压抑,它已经不是原来的村庄。所以作者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4.BC 【解析】 1.写出思念家乡得2分,写出平息城市喧嚣带来的烦燥心绪得2分。 2.每小题3分,共6分。 3.原因2分,结果4分。 4.B项中“纪念着那些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乡村人”,原文无此意。C项错在把家乡村庄比作“一项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社”,应该是把思念家乡比作“一项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日出江花红胜火,              

⑨羽扇纶巾,谈笑间,                

④寄蜉蝣于天地,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                

⑥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查看答案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 ,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    )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B.不出闾巷而售者                   售:买入

    C.吾请令公厌事可乎    厌事:担任很多的事

    D.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行道:推崇道义

2.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B.犀首见之     夜驰之沛公军

    C.愿谒行于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吾为事来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且见弃,轸不见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皆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表达情意。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和繁衍繁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屈原在《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而唐朝着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表达男女情爱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中有千千结。

1.下列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结的外形一看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B.中国结的 “结”字具有力量、和谐等含义充满情感。

  C.“结”与“吉”谐音寄寓着中华民族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D.不同的“结”不仅有各自的造型和色彩之美而且都具有不同的寓意。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结的文化内涵于中国先民在文化形成时期对绳子的崇拜。

  B.本命年里为了驱痫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

  C.中国人往往用“同心结”表达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D.梁武帝诗有“腰问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是借“结”表达相思和别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了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吉祥结、蝴蝶结、如意结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新的“结”。

  B.中国结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古到今未曾改变。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绳结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

D.《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的文化将会因现代人的重视而再次复兴和繁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如何防止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学校免遭抢劫,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大事。

    B.调低保送生的比例后i一些有体育.艺术特长的学生因为不能按原计划升入相关大学而叫苦不迭。

    C.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和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D.凡在本店购货满300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