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荀子·劝学》)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金就砺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流不息  猿猱欲度悉攀援 (3)赢得仓皇北及  烽火扬州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幽”是这首诗的“诗眼”,请具体分析这首诗是怎样紧扣“幽”字写景抒情的。(6分)

    答:                                                              

                                                                       

                                                                       

2.有人说这首诗表现的是作者闲适的心情,有人说表现的是作者凄凉的心境,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请结合这首诗简要说明(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卢斌,开封人。以笔札事晋邸,太宗即位,补殿直。端拱中,又为永举军、华州巡检。时大贼侯和尚、刘渥劫兴平、栎阳,杀捕贼官二人。斌率兵掩袭,且追且斗,薄南山,渡渭水,抵凤翔,复至耀州,擒锥并尽。

为梓、遂十二州都巡检使,太宗谕之曰:“川陕人情易摇,设有寇攘,虽他境亦当袭逐,仍许便宜从事,不须中覆。”淳化二年,贼任诱等寇昌、合州。斌率兵顿昌州南牛斗山,侦知贼在龙水镇,值大雨,斌驰马四十里,骑从数十人,遂斩诱等百余级,贼众悉平。

三年,富顺监蛮掠荣州,斌晨夜倍道以赴,得州兵千人,署随军粮料以张其势。蛮乃遁,追至地头镇东南八十里,树栅,招其酋甫羌一阿奴纲,谕以朝旨,歃血刻石为盟而遣之。俄而荣、戎、资州、富顺监贼十五队钞乡邑,斌擒三百人,部送阙下,余悉临敌斩戮。

李顺为乱,斌即率兵六百抵成都,斗战连月,杀数万人。明年,成都不守,斌还梓州,集十州兵赴援,知州张雍委以监护之任。会江水泛溢,毁子城。斌劝谕州民,翌日,畚锸大集,自城西大濠中掘堑深丈,决西河水,注之以环城。二月,贼渠相里贵众二十一万傅城下,城中兵裁三千。斌曰:“军法倍兵不战,然狂丑乌合,非训练之师,以吾仗天子威灵,必可歼荡。”即感厉士伍,负土塞南北门,为固守之计。又突出与贼战,击刺三十余合,贼稍却。俄复大设机石、连弩、冲车、云梯,四面鼓噪乘城,矢石乱下,斌与州将随机设备。长围八十日,会王继恩令石知颙率兵来援,斌出东门迎劳王师,贼不战而溃。斌乘胜追斩及纳降二万余。

斌在川峡六年,以孤军御寇,累立战功,表求入奏。太宗遣使谕之曰:“俟妖孽尽殄,当召汝。”既而贼党集梓、绵、汉三州境上,斌往平之。未几,代还,太宗亲加劳问

卒,年五十。子文质殿中丞。

(选自《宋史·卢斌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设有寇攘,虽他境当袭逐           设:布置

B.会江水泛溢,毁子城               会:给好

C.谕以朝旨,歃血刻石为盟而遣之     谕:告诉

D.俟妖孽尽殄,当召汝               俟:等到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卢斌平贼有功的一组是                          (    )

    ①遂斩诱等百余级,贼众悉平         

    ②得州兵千人,署随军粮料以张其势

    ③斌擒三百人,部送阙下,余悉临敌斩戳                 

    ④以吾仗天子威灵,必可歼荡

    ⑤斌乘胜追斩及纳降二万余

    ⑥未几,代还,太宗亲加劳问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卢斌在太宗时补官任殿直、有乱贼猖狂,杀捕贼官,他率兵剿灭。淳化二年,有贼作乱,卢斌率兵冒雨奔袭,平定乱贼。

    B.乱贼在荣州抢掠,卢斌昼夜兼程救援。追赶乱贼,在地头镇建营寨,并与蛮人首领结盟。又有乱贼在乡镇抢掠,他率兵平息。

    C.李顺作乱,成都失守,卢斌在梓州召集兵力救援。他在城中以三千兵与二十多万敌人对峙,坚守八十天,援军来到,奋力突围。

    D.卢斌深得太宗信任。他出任都巡检使,太宗嘱咐他负起处置乱贼的重任wb请求回朝奏报却被太宗以乱贼没有全灭为由婉拒。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斌率兵掩袭,且追且斗,薄南山,渡渭水,抵凤翔,复至耀州,擒锥并尽。(5分)

        译文:                                                                                                                                            

   (2)即感厉士伍,负土塞南北门,为固守之计。又突出与贼战,击刺三十余合,贼稍却。(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我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我称之为“欲求的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家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雨越来越高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地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中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从心里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予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来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A走进图书馆,想将架子上所有的书吞咽下去,他说他要解决肚子的问题。

    小A肚子里装了许多公式,但还是解不开数学题,他去敲老师的门,说要解决脑子的问题。

    数学得了满分的小A,用数学卷子的背面抄一首贴在楼道墙上的诗,他说除了脑子的问题,还要解决心灵的问题。

    读过诗,小A发现自己的扣子掉了。他找来针线缝扣子。扣子缝歪了,针还扎疼了指头。小A这才发现,他还要解决手的问题。

    肚子的问题,脑子的问题,心灵的问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小A需要面对的。甚至也是世界需要面对的。

    请在上.述四个问题中选择不少于两个问题,谈谈你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大地的语言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中原大地上,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那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人类文明史上,好多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同时又被人类自身推向一次次浩劫的土地,即便没有变成一片黄沙,也早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

    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

    如今是全球化城市化时代,在我们的国家,数亿农民耕作的田野,吃力地供养着越来越庞大的城市。农业,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论述中,是GDP统计中效益最低、越来越难被人看好的一个产业一在那些高端的论坛上,在专家们演示的电子图表中,农业便是那根最短的数据柱,是那根爬升最乏力的曲线。问题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又不能直接消费那些爬升最快的曲线,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餐吃对冲基金,而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也不能直接是房地产。那些能将经济高度虚拟化的赚取海量金钱的聪明人,那些能把人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制造为一种巨大社会需求的聪明人,他们身体最基本的需求依然来自土地。他们几十年生命循环的基础和一个农民一样,依然是那些来自大地的最基本的元素。他们并没有进化得可以直接进食指数、期货、汇率,但他们好像一心要让人们忘记大地一一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声音试图在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大地,重要的不是大地哺育人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

    一个叫利奥波德的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质疑过这种现象,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只发展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念,一种人与财富关系的伦理观念。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伦理观。

    伦理关乎全人类。不幸的是,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一切社会规则以全体人类利益为考量

的世界上。现在有一种价值体系,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资源。人是资源,土地也是资源,都可以用来创造经济效益。而当土地成为资源时,在其上种植庄稼。显然不如在其上加盖工厂和商贸中心。这个体系运行的前提就是,弱小的族群、古老的生活方式需要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

    农业需要作出牺牲,土地产出的一切,农民胼手胝足的劳动所生产出的一切,都是廉价

的,因为有人说这没有“技术含量”一一几千年才培育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农作物没有技术含量!积累了几千年的耕作技术没有技术含量!只因为古人没有为了一个公司的利益去注册专利。玉米、土豆在几百年前从美洲的印第安人那里传入了欧洲与亚洲,但墨西哥的农民至今还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背井离乡,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贫民窟,只为了从不得温饱的土地上挣脱出来,到城市里去从事最低贱的工作。我曾经走在墨西哥那些被干旱折磨的原野上,在一株仙人掌巨大的阴凉下黯然神伤。我想起一本描述拉丁关洲如何被作为一种资源被跨国资本无情掠夺的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如果书名可以视为一种现实的描述,那么,当时在我眼前的墨西哥原野的确已经流尽了鲜血。当时眼前的地形地貌,让我想起胡安·鲁尔福的描写乡村破败的小说《教母坡》中的描述:  “我每年都在我那块地上种玉米,收点玉米棒子,还种点儿菜豆。”但是,风正在刮走那些地里的泥土,雨水也正冲刷着那些土地里的最后一点肥力。

                                                   (取材自阿来《大地的语言》)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中原的广袤大地是世界上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也是唯一曾经被各种农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B.中国数亿农民耕作于田野,但是在供养城市方面却表现出吃力,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城市发展太快。

C.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再富有,其最基本的需求也离不歼土地,因此对更多财富的创造没有实际意义。

D.有的人认为农业“没有技术含量”,但在作者看来,经过几千年成长的农业,不可能       没有技术含量。

E.在墨西哥时,面对干旱的原野的地形地貌,作者联想到墨西哥农民的悲惨境遇,并因此而黯然神伤。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开头两段写中原大地上田野的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2)如何理解文中“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声音试图在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大地,  重要的不是大地哺育人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的含意。  (4分)

 

 

 

 

3.文中最后一段画线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认识和情感?(4分)

 

 

4.文中说:“现在有一种价值体系,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资源。”如何理解其中“资  源”一词的含意?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或思考,谈谈你对这种资源观晶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