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提倡孝道,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有关孝道的一些熟语。对下面两个熟语,...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提倡孝道,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有关孝道的一些熟语。对下面两个熟语,选择一个,或解说它的意思,或用它来造句(理解意义基础上的造句),均可。(5分)

1.屋檐水,点点滴。

2.一笼鸡不叫,一笼鸡要叫。

 

(1)“屋檐水,点点滴” 解释:指对父母的赡养态度,会被下一代看在心里,将来也会同样报答在自己身上。 造句:“在我们如何孝敬老人,如何为下一辈做好表率时,母亲常叨念‘屋檐水,点点滴’这句话。”“我们谁都会有老的一天,你们老人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屋檐水点点滴,希望我们的员工都能够自觉地做到孝敬老人。” (2)“一笼鸡不叫,一笼鸡要叫” 解释:旧时代比喻所养的几个子女中,总有一个会有本事,能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     造句:“父母认为他一人读书不行算了,反正还有四个,俗话说‘一笼鸡不叫,总有一笼鸡要叫’。”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病隙碎笔(节选,有改动)

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

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有人劝我去佛堂烧炷高香,求佛不断送来好运,或许能还给我各项健康。我总犹豫。不是不愿去朝拜,佛法博大精深,但我确实不认为满腹功利是对佛法的尊敬。便去烧香,也不该有那样的要求,不该以为命运欠了你什么。莫非是佛一时疏忽错有安排,倒要你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唯当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佛门清静,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

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不断的苦难曾使约伯的信心动摇,他质问上帝: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他为什么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难?但上帝仍然没有给他福乐的许诺,而是谴责约伯和他的朋友不懂得苦难的意义。上帝把他伟大的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

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倘其预设下丝毫福乐,信心便容易蜕变为谋略。甚至光荣,也可能腐蚀信心。在没有光荣的路上,信心可要放弃么?以苦难去作福乐的投资,或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都不是上帝对约伯的期待。

曾让科学大伤脑筋的问题之一是:宇宙何以能够满足如此苛刻的条件——阳光、土壤、水、大气层,以及各种元素恰到好处的比例,以及地球与其他星球妙不可言的距离——使生命孕育,使人类诞生?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这脑筋就怕要永远伤下去。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参差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撒旦不愧是魔鬼,惯于歪曲信仰的意义。撒旦对上帝说:约伯所以敬畏你,是因为你赐福于他,否则看他不咒骂你!上帝想看看是不是这样,便允许撒旦夺走了约伯的儿女和财产,但约伯的信心没有动摇。撒旦又对上帝说:单单舍弃身外之物还不能说明什么,你若伤害他的身体,看看会怎样吧!上帝便又允许撒旦让约伯身染恶病,但信者约伯仍然没有怨言。约伯没有让撒旦的逻辑得逞。可是,他却几乎迷失在另一种对信仰的歪曲中:“约伯,你之所以遭受苦难,料必是你得罪过上帝。”这话比魔鬼还可怕,约伯开始感觉到委屈,开始埋怨上帝的不公正了。

这样的埋怨我们也熟悉。好几次有人对我说过,也许是我什么时候不留神,说了对佛不够恭敬的话,所以才病而又病,我听了也像约伯一样顿生怨愤——莫非佛也是如此偏爱恭维、心胸狭窄? 但是,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到的那样,生活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

可是上帝终于还是把约伯失去的一切还给了约伯。关键在于,那不是信心之前的许诺,不是信心的回扣,那是苦难极处不可以消失的希望呵!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

1. 你怎样理解文章第4段说的“苦难的意义”的具体含义?(5分)

2.作者为什么要说“佛门清净,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6分)

3.文章第6段用花瓶来打比喻,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5分)

4. 多种重病缠身的作者先是想“逃避这个世界”,后来又认识到“一个人出生了,就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并且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佛是否朝拜、对约伯如何看待,思想上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观全文,你觉得作者的认识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6分)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填空,在下面两组中任选一组填写。(5分)

(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                              ,特为尤甚。(李密《陈情表》)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阐述,在满足物质条件之时,还需要有精神文明,“                                                                     。”

(2)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苏洵《六国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戏曲台词,回答问题。

苏三起解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1)解说台词中的“县”字的具体含义。(2分)

(2)这段台词在押韵方面有何特点?(2分)

(3)这段唱词中最打动你的是哪句(或那几句)?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教材上学过的文言句子和古代诗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5分)

(2)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

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他们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

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

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化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甚而笑他们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

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

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

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

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花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

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我以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特殊的爱好,

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决没有美妙的声音、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

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孑孑然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孑然有似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那么京城人难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用此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

与别人争夸富贵,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珍爱竹子,与江南人不重竹子,不知竹一也。

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啊。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任君在繁华纷闹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摒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

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世上可喜可玩的万物,原有不能割舍的吗?既然这样,那么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其力予以搜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1.对文中一些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绝徼海外”中的“绝”与“绝无声色臭味”中的绝,意思不一样。

B.“毋以是占我花石地”中的“是”是代词,意思是“这种东西”,文中具体代指的是竹。

C.“然穷其所生之地”中的“穷”,意思是在生产竹子的地方把它挖遍。

D.“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中的“虽”,应该讲为“虽然”而不是讲为“即使”。

2.下列对文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意思是“京城里的人名叫乃宝的是懂得我们的爱好的人”。

B.“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意思是“人离开家乡会变得更加低贱,物离开出产它的地方却会变得更加珍贵”。

C.“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意思是“世人对事物好丑的评价,有什么定准呢?”

D. “暇则与客吟啸其中”意思是“闲暇时就跟来访的客人在竹间小楼作高雅的闲谈”。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唐顺之看过京城侯姓人家的花园,也看过舅舅任光禄(光禄是官职,文中因避讳没有出现舅舅的名字)修建在荆溪上的竹园,作者通过侯姓人家爱好奇花异石而舅舅爱好竹园来对比着写这篇文章。

B. 作者揭示舅舅不是没有能力招致奇花异石,而是其偃蹇孤特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喜欢那些巧怪妖艳绰约的奇花异石,而喜欢“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的竹子。

C. 作者对生长于纷华,有能力获得“裘马、僮仆、歌舞”这样的生活享受却“一切斥去”的舅舅的叙写,不仅丰富了竹子性格对人生的启迪意义,也给那些享受繁华的达官贵人以一点警醒。

D. 文章最后一段不再写任光禄,升华一层,表达出对竹子的赞美和歌颂,意思是江南人不贵重的竹子,在任光禄眼中得到了尊重;同样的道理,不被世人看重的许多事物,都有可能得遇知音,获得敬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