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摸鱼儿①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②长门事:指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的故事。③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1)词的上片,以“春去”为线索,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情感变化:由惜春到怨春。(2分)“惜春长怕花开早”等句揭示作者害怕春去花落,甚至害怕春天花开得太早的心情,因为开得早凋谢得也早;(1分)“怨春不语”等句,借助于屋檐下的蜘蛛网沾惹象征残春景象的杨花、柳絮来留住春天,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1分) (2)下片主要手法是借用典故。先用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以蛾眉遭妒忌来表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2分)又征引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的典故,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说他们总有一天要断送了国家也葬送了自己。(2分) 【解析】诗歌赏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 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①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按:巡查

B.责以督率修缮                    责:责备

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望:怨恨

D.擅举人自代                      擅:擅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手书谦名授吏部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请以每岁三月                    比去,以手阖门

C.而谦每议事京师                  夜缒而出

D.一动则大事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

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②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③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④太行伏盗皆避匿⑤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⑥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

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3分)

 

(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4分)

 

(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安作璋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角度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创造了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混合型官方文化。

2.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的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的地域文化获得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弊案缠身的陈水扁,在面对法庭审问时,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洗刷自己的罪行,但是大多数人已不再相信他了。

B.未来的教育不仅要更加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未来的医疗事业也会更加重视人自身权益的保障、维护。

C.2010年山东高考采取网上报名,此举大大降低了招办的的工作强度,提高了考生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D.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难题。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增长动力,我国消费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按照干部退休制度的规定,不在其位的老领导应该不谋其政,但有些老领导却经常干预政务,向现任领导提出许多不情之请,致使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B.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都,它的城市品牌独具魅力、不可复制。古朴典雅的文化韵味和现代前卫的时尚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二者既构成反差,又相得益彰。

C.运动场上,各项赛事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身着橘红色统一制服的青年志愿者们成了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个个倚马可待,活跃在运动场内外的各个角落。

D.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表达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     

②2010书香中国,以“今天,你读了吗”为口号倡导大众阅读,讲述中国人的阅读故事,通过各个层面     中国人今天的阅读风貌。

③中国传统节日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A.致哀  展示   蕴蓄     B.志哀   显示   蕴蓄

C.致哀  显示   蕴含     D.志哀   展示   蕴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