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披一袭秋雾的袈裟,读湖 许俊文 ⑴这是一个遵循减法的季节,几阵秋风,又几阵秋风...

                 披一袭秋雾的袈裟,读湖

许俊文

⑴这是一个遵循减法的季节,几阵秋风,又几阵秋风,那些该黄的草木就黄了,而该飘落的叶子正在飘落。假如时间再向前挪移一点,哪怕是一点点,就能够触摸到冬天的雪了。在这删繁就简的季节里,谁想掩藏一些什么,恐怕也是掩藏不住的

⑵可是花亭湖偏偏就藏住了。它不仅藏,而且藏得像谜底一样深,以致一连数日,我就在它身边转来转去的,却无缘一睹其真实的姿容。

⑶因为雾。

⑷又好像不止雾。

⑸这使我想起那些隐秘而美妙的事物。譬如新娘,譬如旧梦,还有那些有年头的酒。她们都是该藏一藏的,或藏于红红的盖头,或藏于幽幽的秘境,或藏于深深的岁月。藏过之后,当她们带着几分羞涩,几分纯净,再从暗处款款走出来时,你就会惊讶于那种尘世少见的美。

⑹花亭湖也是如此。

⑺这是一个远离喧嚣的湖,花蕊似的,就那么被一层层青山的绿叶与花瓣包裹着,一如少女羞怯的心事,轻易是不坦露的。它又是一个空灵圣洁的湖,湖的四周,这里古刹微露一角,那里钟声散落几缕,古道上忽闪着山僧袈裟的淡影......这一切,恍若不可诠释的禅机,似在有意考验着每一个造访者的智慧和耐心。

⑻花亭湖的雾,委实就是一顶上苍赐予的盖头,它将一二百公里的的灵山秀水“盖”在其中。那些庙宇,那些岛屿、湖汊,还有那些花草树木和古朴的村落、果园,都在雾幔中屏声静气,好让你思,让你盼,让你摇着撸,或踏着布满苔痕的幽径去寻访。我见过的西湖不是这个样子,太湖也不是这个样子,它们美倒是美,但与花亭湖比,脂粉味就浓了许多,而且美得过于直露。其实美是讲究分寸的,该隐则隐,该显则显,隐多少,显多少,那是艺术。

⑼依我看,花亭湖的这方山水,美在三分人文,七分天然。雾即是天然的一部分。有了雾这层天然纱幔,花亭湖就成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曼女子了,你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但却能够领略到她藏不住的韵致。对,韵致。与这样的“女子”相遇,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那种只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幽秘况味,想必只有自己知道了。

⑽我曾邂逅当地的一位老人,他家就住在花亭湖岸边,可谓是看了大半辈子的湖了,看得久了,便从中看出一些名堂来。他对我说,雾是这里的常客,四季不绝,一季有一季的讲究。比如春天,它像一条浸了水的毛巾,湿答答的,随手抓过来,就可以洗脸,还有淡淡的香气。立了夏,雾就不同了,绡一样薄,小南风的手指轻轻一戳,就破了。这位老人显然不是艺术家,他也不会真的去“戳”雾,但我还是从那雾“破”处,窥见了花亭湖的藏匿的美。至于秋雾,老人再没往下说,此时我站在白蒙蒙的秋雾之中,不说我也晓得。

⑾花亭湖秋天的雾,是不能以厚薄来状摹的,似乎只能用“空灵”“静谧”这类词。春雾腻,黏在东西上扑都扑不掉;夏雾裹狭着太多的热量,心气有些浮躁;而秋雾则别是一种境界,它酷似闲云野鹤,说来就来了,说去就去了,没有一丝半缕世俗的牵绊。再就是净,是那种出尘如莲的清净。

⑿我想,倘若你的心灵蒙了一层尘埃。或者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和愁绪,那就不妨“暂抛红尘去”,置身于花亭湖这片超凡脱俗的山水间,秋雾会为你披一袭袈裟,让你安安静静地在湖畔坐一坐,山道上走一走,聆听雾里忽远忽近的梵音,眺望雾中若隐若现的青屿,于无声无尘处,悄悄梳理自己纷乱的心情和思想。不知不觉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从你的身上卸掉一些什么,再卸掉一些什么。卸完之后,你的心灵就敞亮了,慧根就接通了,那种圆润通透、身轻欲举的感觉,似仙非仙,爽极了!

⒀这时你再看山看水,看人生,看来路和去路,肯定是另一种样子了。

 

1.第⑥段中的“花亭湖也是如此”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4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在这删繁就简的季节里,谁想掩藏一些什么,恐怕也是掩藏不住的。(2分)

(2)我见过的西湖不是这个样子,太湖也不是这个样子,它们美倒是美,但与花亭湖比,脂粉味就浓了许多,而且美得过于直露。(2分)

3.第⑩段中,作者在描写花亭湖时插入描写了一位老人看雾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4.结尾一句“这时你再看山看水,看人生,看来路和去路,肯定是另一种样子了”,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全文,加以具体分析。(6分)

 

1.①花亭湖是隐秘而美妙的。②花亭湖具有尘世少见的美③为下文写披一袭秋雾的花亭湖作铺垫。 2.(1)说明秋季给万物带来了萧条,在这残酷的秋天里,一切都露出了大自然的本来面目。(2)作者运用类比法,将西湖、太湖那浓烈、直露的美与花亭湖韵致的美作比较,说明美是讲究分寸的艺术。 3.(1)自然地引出花亭湖的雾有四季不同的美。(2)告诉我们花亭湖具有一种藏匿的美。(3)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全文充满了生机。 4.答题要点:(1)花亭湖美在韵致。(2)花亭湖美在清净。(3)人生要经常梳理自己纷乱的心情和思想,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敞亮,变得圆融通透。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学校请来了年逾七旬的王教授给大家讲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报告,在他讲完之后,主持人讲了一段话,其中有四处词语用得不够妥当,请找出来并修改。(4分)

     刚才王教授的一番话点醒了我们这些梦中人,他的讲话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我们受益匪浅。王教授不顾自己身体有病,在行将就木之时,给我们做出了如此精彩的指导,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吧。相信王教授在将来仍然会为培养我们略尽绵薄之力,让我们相信:文学能温暖人生,人生能收获诗意。在此我提出殷切期望,让我们共同祝愿王教授身体健康!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中国工程院16日召集曾参与《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项目组的主要成员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项目的研究成果。10多位院士专家认为近期广受关注的引渤海水入新疆工程“不可行”“不可想象”。

据报道,“引渤入新”工程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度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石玉林表示,该计划设想调运大量海水到新疆,假设调运1000亿吨海水,海水的含盐率为3%,就将产生30亿吨盐,而如何处置这些盐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新疆很多土地目前盐碱化灾害已经十分严重。“引渤入新”两地生态都将恶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中心原主任李泽椿认为,通过“引渤入新”来影响气候的设想在气象学上是根本说不通的。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则表示,如果我们大量抽取渤海的海水,渤海的水量将从黄海补充,而黄海海水的盐分比渤海高,势必会给渤海的整个生态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新京报》2010年11月12日)

1.请为本则新闻拟定新闻标题。(字数不超过16字)(2分)

2.请结合专家的意见,归纳总结“引渤入新”“不可行”的主要原因。(2分)

 

查看答案

依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与示例句式相同,语意相关。(4分)

例: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但以刘       _______,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____________  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_______       ,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 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1.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什么作用?(4分)

2.“待汝成阴系钓舟”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