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从西藏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从西藏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10天,到了一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一个人。浑身是土的人。他穿着一件尿碱黄色的旧大衣,拎着一个姜黄色的破袋子,袋口绑着一缕骆驼黄色的绳子。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子已经坐满,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我爱人生孩子了……没有奶……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赶不回去,孩子就饿死了……。”

为了那个女婴,我一咬牙说:“你上车吧。”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一天突然消失了。原来是个知青,化装成可怜的人,拦了师傅的车。上车后把师傅杀死,甩在沙漠,自己把车开回了上海。从此我们车队绝不搭任何不认识的人。”

我立刻心里一沉。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晕中,那个土色的男子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击得嘭嘭作响。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

这一次,我看到搭车人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车速接近极限。我从小洞窥探,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要跳车的,现在车速这么快,他若是跳下去就是找死。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汹涌澎湃,车速减慢了。大厢上的人也很灵敏地觉察了速度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在他的右脚残忍地踩下去的前一秒,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大厢板上的男人,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几乎被卸成零件。“最低也是个脑震荡。看他还有没有劲头偷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那男人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那边,他扎在小米口袋上的骆驼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到了。”司机干巴巴地说。到兵站。这是我们今晚的宿营地,那个贼娃子住的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人挽着他的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个把时辰,他苍老得分辨不出年龄了。除了原有的赭黄之外,脸上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的小女儿喝不上米汤,现在到天亮前,我赶得到家了……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看着他准备赶路的蹒跚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那个土黄色的人孤独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负重荷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它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中。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毕淑敏文集》,有删改)

   【注】翻浆,指春暖解冻的时候,地面或者道路出现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1.文中描写搭车人“孤独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负重荷的样子”,为什么会“不负重荷”呢?(4分)

 

 

 

 

2.文中三次写到“骆驼黄的绳头”,这样写分别有何作用?(5分)

 

 

 

 

3.“我”与司机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共同点?作者这样写的创作意图是什么?(6分)

 

1.“不负重荷”一方面指搭车人的劳累、伤痛难以忍受,另一方面指搭车人难以忍受自己一番好心却被被误解的痛苦。 2.第一次写“骆驼黄的绳头”,是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第二写“骆驼黄的绳头”,是情节的发展。通过写“绳头”的失踪,写出了“我”的判断——“他”是个贼,也为后面我要检查作铺垫。第三次写“骆驼黄的绳头”,是情节发展的高峰与结束,揭露出出人意表的结局,从而完成小说人物的塑造,揭示主题。 3.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我”和司机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戒备心、不信任感。作者这样写,意在反映当下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缺乏沟通的社会现象,并对此加以鞭笞。 【解析】 1.4分 2.略 3.6分,第一问2分,“戒备心”、“不信任感”各1分;第二问“反映当下社会现象”2分,“鞭笞”2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至今,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的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1.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中国经典文学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B.文学经典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外化在文学作品的表现,通常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追求。

    C.文学经典之“道”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与感染读者,成为读者评判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的尺度。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和范式。

    E.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考验的,所以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批判无不受沉淀在人们内心的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追求的影响。

    C.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是评定经典的重要条件。

    D.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影响。

3.按顺序分点列出源于儒道家的审美意识成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准则要经历哪几个步骤?(4分)

 

 

 

 

4.根据文意,说说《水浒传》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学经典。(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3)春花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其明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梁王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

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吴楚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辞归国。

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三十五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节选自《史记·梁孝王世家》)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从容言曰                       平静的样子

                     B.以距吴楚                         抵御 

C.大治宫室                         管理

D.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           暗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太后亲故                       以事秘,世莫知                

    B.迎梁王于关下                     拟于天子

    C.上疏因留                         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   

    D.梁之侍中                         公孙诡之属

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孝景帝猜忌梁王的是                (    )

    ①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②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  

    ③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   ④窦太后义格  

    ⑤天子意梁王,逐贼                  ⑥上疏欲留,上弗许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一年,皇上同梁王刘武一起宴饮,说去世后要把皇位传给梁王,梁王连忙说不敢当。孝景帝虽然知道这不是真心话,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B.吴楚齐赵等七国起兵反叛朝廷。梁孝王亲自在雎阳守城,派韩国安、张羽等为大将与吴楚对抗。最终吴楚等叛军被击灭。梁王被赏赐可以使用天子的旌旗。

    C.梁王入朝,表达了想留在长安的愿望,得到皇上的允许。梁王在宫中侍奉景帝同乘一辇,外出同乘一车游猎。

    D.梁王在暗杀事发后,让公孙诡、羊胜自杀,并交出他们的尸体,皇上由此怨恨梁王,但是又对他有所期望。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②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

              。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         。虽然,他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     。我喜欢这些树,视他们为上天昭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①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

②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

③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

④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⑤独立的树林,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

    A.③②①④⑤                       B.③①②⑤④    

    C.②③⑤④①                       D.③①④②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