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以下是2010广州亚组委会根据近几年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制定的亚运会票务计划。请根...

以下是2010广州亚组委会根据近几年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制定的亚运会票务计划。请根据表格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表格反映出的内容(不要出现具体数字)。(6分)

2010广州亚运会门票价格计划表(单位:人民币)

门票分类

最高价

最低价

预赛门票

300元

30元

 

决赛门票

1000元

60元

 

开幕式门票

5000元

200元

 

闭幕式门票

3000元

150元

特殊定价门票

鼓励青少年凭学生证到现场观看比赛。预赛票价为 5

元,决赛票价为 10元。这部分门票约占可售票总量的

14%。

 

(1)票务计划符合中国公众的收入水平,符合我国居民经济状况的国情,让普通民众观看亚运会成为一件可望又可即的事情。 (2)门票价格虽然差距较大,但设置有层次,相对合理,可以满足不同经济阶层的消费需求。 (3)对青少年实行特价政策,最大限度地为普通民众观看亚运会提供了机会,可以让最广泛的公众体验奥林匹克的价值和精神。 【解析】本题是个图文转换题,但是题目要求较高。需要综合分析表格,然后结合题干的提示方能正确理解命题意图,做出准确回答,答出两点即可,每点 3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加横线的句子,填空。(6分)

中国文化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比方说,有“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又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又有“好汉不吃眼前亏”;       

                                         ,又有                               ;有                       ,又有                    ……很难说谁对谁错,应该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可走极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要启蒙,不要蒙启

①记者:您似乎对倡导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不反对”而已,能具体说明吗?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

年袁世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先生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那批人是“启蒙”,那么现在一些人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 我说“不反对”,是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人各有自由,他可以去尝试。

②记者:蒋庆先生认为,“李泽厚先生主张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是不能成立的”,对此您怎

么看?

李:公德私德之分并不是我提出的,梁启超早就提出了。……

儒家经典中的许多道德是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

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发展在专制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等便是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我是主张读点中国古书的。特别是《诗经》、《论语》等等,不然,我费时费劲去写一大本《论语今读》干什么?

但是,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

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③记者:您认为从传统文化中可以开出现代的“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宽容、多元”的

文化之花吗?

李:不经改造,无此可能。

④记者:如何改造?

李:当然坚持西体中用,我反对认为文明并无进步落后之分、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等同

的文化相对主义。

⑤记者:《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

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一定的启示,您是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功用?

李:我不认同。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吗?

⑥记者: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里是非常推重鲁迅的。近年大陆学界“扬胡(适)

抑鲁(迅)”思潮比较流行,您对此现象有何看法?

李:今天我仍然喜欢鲁迅。鲁迅是文学家,他给我以情感力量。

⑦记者:情感力量?您是说您现在主要是在“文学家”的意义上喜欢鲁迅吗?那么,作

为思想家的鲁迅呢?

李:我曾说过,鲁迅只是大文学家。……我并不完全认同鲁迅的思想,例如他对京剧、

对中医、对大众语、对汉字拉丁化的主张,对某些人(不是所有人)的尖锐嘲讽等等。他常

常失之偏颇、片面,并非以理服人。但我接受和喜爱鲁迅对一切事物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对旧事物特别是对披上新衣帽的旧事物非常警惕,毫不留情地揭穿、打击。鲁迅是文学家,

不能以有理论体系和逻辑形态的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他。

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他。

⑧记者:最后,先生能否对中国目前的文化(思想)领域的整体现状再下一个简短的判

语——和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句著名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一样?

李:目前中国文化似乎是“四星[影星、球星、歌星,还有节目主持(人)星]高照,何

处人文”?不是说“人文”没有了,而是到哪里去找人文?这是我愿意提出的一个问题。但我以为不必担忧……

1.本文主要访谈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又有怎样的联系?(5分)

 

2.概括“李泽厚先生对‘鲁迅’的评价”一部分内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6分)

 

3.文中⑥⑦两个问题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李泽厚先生的回答有什么风格特色?(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 勇

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在编辑一本美国著名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时,将书后十几万字的注释全部删去,令我那么的心疼。我对他说,作者在那些注释里面凝结的心血,并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没有了注释,书将不再完美。

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而当妈妈坐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为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解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

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

不知。

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

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且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盘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

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

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

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

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

孟州,一路上本来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

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

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退色……

(节选自作家出版社《中华散文精粹》)

1.文章开头说:“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 ”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表明生命需要注释?(4分)

 

2.联系文章题目,说说作者第三段引用诗句的用意是什么?(6分)

 

3.文章列举了迦叶尊者, 俞伯牙、管宁、武松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的开掘。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他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赞美群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紧接着表示自己的态度:“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的,自然美客观地存在着,它不加雕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诗文也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山水诗文更应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李白以下诗句中得到启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这里强调出水芙蓉的自然美,诗情雅兴,油然而生。吟咏之间,不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不禁飘然而有清举、清扬之感。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可见出它那本真的状态,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

(选自《大众日报》)

1.从上下文看,以下对“清真”美学风格的表述不当的两项是(    )(5分)

    A.“清真”是李白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既指艺术风格,又指人物风神。

    B.李白的“清真”既涉及自然的,也涉及人物的,还涉及事物的,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

    C.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他的人格风神都符合李白对“清真”风格的理解。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清真”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说只有照自然存在进行自然表现的“清真美”才是真正的美。

    E.文学风格的绮丽与李白所反对的六朝的绮丽是有区别的,作为艺术风格,“绮丽”与淫艳无涉,也在“清真”范畴之内。

    F.“清真”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

2.你认为以下诗句比较符合李白“清真”风格的有(    )(3分)

    A.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B.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C.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D.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3.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证李白对“清真”文风的推崇、开掘?请具体说明。(4分)

4.李白提倡、强调“清真”有怎样的意义?(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 3题计分)(6分)

    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兰亭集序》)

    ⑶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王勃《滕王阁序》)

    ⑷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