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神的殿堂 冯骥才 人死了,便住进一个永久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神的殿堂
冯骥才
人死了,便住进一个永久的地方——墓地。生前的亲朋好友,如果对他思之过切,便来到墓地,隔着一层冰冷的墓室的石板“看望”他。扫墓的全是亲人。
然而,世上还有一种墓地属于例外。去那里的人,非亲非故,全是来自异国他乡的陌生人。就像我们,千里迢迢到法国。当地的朋友问我们想看谁。我们说:卢梭、雨果、巴尔扎克、莫奈、德彪西……
朋友笑着说:“好好,应该,应该!”
他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人,于是他先把我们领到先贤祠。
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有时走在路上,远远就能看到它颇似伦敦保罗教堂的石
绿色的圆顶。我一直以为它是一座教堂。其实,我猜想得并不错,它最初确是教堂。可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曾用来安葬故去的伟人,因此它就有了荣誉性的纪念意义。到了1885年,它被正式确定为安葬已故伟人的处所。从此,这地方就由上帝的天国转变为人间的圣殿。
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与另一位法国文豪左拉就在这里。他们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他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而遭到迫害,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徒刑的那个重大挫折。
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他们是18世纪的古典主义的巨人,生前都有很高声望,死后葬礼也都惊动一时。将卢梭和伏尔泰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
卢梭的棺木很美,雕刻非常精细。正面雕了一扇门,门儿微启,伸出一只手,送出一枝花来。世上如此浪漫的棺木大概惟有卢梭了!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伯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鲁迅式的人物。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
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原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做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因为他们代表着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读着这里每一位伟人的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
间的受难者,在烧灼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找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人就是这种真理的化
身。他们的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
的,有的是一小枝红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开的百合花,它们总是新鲜的。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面前时,我被深深打动着。
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两次大战中的烈士成千上万,为什么这里只是作家?大概法国
人一直把作家看做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
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但他们的精神却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
一位叫做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派诗人也安葬在这里。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通往非洲航邮的功臣。1943年他到英国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在一次空战中不幸牺牲,尸骨落入大海,无处寻觅。但人们在大海中找到了他机上的螺旋桨,放在这里,作为纪念。
先贤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
(有删改)
1.作者说,雨果和左拉“生平的‘说明牌’上”的“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独特的角度”内涵的理解。(4分)
2.作者所说的“鲁迅式的人物”是什么样的人物?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解。(5分)
3.文中“卢梭的棺木很美,雕刻非常精细。正面雕了一扇门,门儿微启,伸出一只手,送出一枝花来”这句话耐人寻味。请分别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简要赏析。(6分)

 

1.(4分)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2分),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2分)。 2.(5分)“鲁迅式的人物”是指那些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或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2分),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1分)都能支撑民族精神的人物(2分)。 3.(6分)作者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或象征手法,朴素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白描手法)(2分),绘出了卢梭的棺木的精致美丽和与众不同(2分)。“一枝花”象征卢梭一直在把这样灿烂和芬芳的精神奉献给人类,从生到死,直到永远(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略 2.略 3.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2分)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清·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④毒:怨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蔓草被径覆盖

B.经蒙茸则手披足踏分开

C.舆者坦步里许步伐

D.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责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按图记以求名迹或摽田宅以便其私

B.访于众僧委舆于地

C.过此则山势陡仄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

D.至崖而反者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

3.以下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3分)

A.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B.又前,列坐岩下

C.唯余足迹是瞻

D.舆者安坐于草间

4.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率众寻,老僧作向导,可见作者一行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作者认为,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抬轿子的人曾几次欺骗作者等人,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时不能被人理解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4分)
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中肯/中奖穿着/歪打正着得心应手/应接不暇

B.创伤/重创桂冠/弹冠相庆好大喜功/乐善好施

C.供稿/供应涤纶/羽扇纶巾厚古薄今/日薄西山

D.解数/解读寒舍/退避三舍曲径通幽/曲尽其妙

 

查看答案

语法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句子“刚①开始上台表演②时,刘谦很紧张③,不苟言笑。他的表演④带给观众的多是紧张和惊奇,少有笑声。” 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①      , ②       , ③        , ④        
(2)“在闪电之间,在怒吼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这是一个单句,这个单句的谓语是       ,它有三个分别修饰谓语的状语,这三个状语分别是         ,                           
(3)判断下面四个复句的关系。(2分)
①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    )      
②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     )  
③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     )
④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景观意义上的废墟保护
贺万里
废墟一般是指历史上曾经作为人文景观存在过的、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被毁损后的遗迹。废墟主要由两种因素造成:一种是人类的种种作为,如搬迁、战争;一种是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水、火山爆发。废墟是人类历史延续存在的一个最真实的重要物证。也就是说,废墟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献去记忆历史,而且可以通过废墟去记忆历史。废墟最真实地显现了我们的历史记忆。
废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一个确证,并因此而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实际上,废墟的存在就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如果我们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樊城人的后代,却什么废墟遗址都没有,只能到文献故纸堆里找证明,我们的说法就显得苍白无力。当然也可以盖一座漂漂亮亮的新城隍庙,但不能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群落,在几百年前就有某某信仰了等等,因为证明不了。而废墟恰恰是一种具有真正证实这种文化身份、增加文化认同的实物存在。增加了这种文化认同,我们才具有一种充实感。
废墟具有审美情感凝聚意义上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它对于我们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人类的情感是可以很轻松的,人们可以看看戏,听听歌;也可以是很丰富的,具有深刻的感时伤逝等等历史内涵的审美情感。这种深刻的审美体验可以从废墟中得到。古代诗文中,让我们觉得最深刻的就是感怀废墟的那些,如南朝鲍照的《芜城赋》,这些诗文把对废墟的感怀和人世沧桑变换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废墟,才可以获得那种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废墟让生命的涵养、审美的体验变得鲜活和丰富。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废墟这种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对待废墟的态度和做出的城市规划就会不同。扬州也曾在前几年整治过运河风光带,最后运河整治好之后,两岸花红柳绿,草坪、坡阜掩映其间……那里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运河是有历史记忆的,但在那里似乎消失了。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
许多城市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拆迁,旧貌换新颜,却让城市历史中断,让城市记忆从一种很鲜活的存在变成苍白的文献。在拆迁中遇到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包括小码头,甚至那些杂乱的民居,如果从景观意义上来规划,就有可能保存下一个城市的某些历史记忆。因此,从景观设计意义上去规划城市废墟的保存,是与一般意义上讲的城市规划不同的。
(摘自《艺术百家》2009年第4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废墟只能让人们了解历史的某个瞬间,而要全面了解真实的历史,人们只有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才能实现。

B.人们对废墟的价值认识不清,认识不够,其实是造成当今城市发展之中导致大量废墟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C.《芜城赋》之所以比其他的许多诗文更容易让人获得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是因为文中写了对废墟的感触。

D.如今,人们在规划城市时都会有意识地保护一些古建筑、古遗址,这说明人们开始对废墟的价值有所认识。

E.从保护义化遗产的角度看,扬州市把运河两岸整治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其实就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
2.下列对“废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废墟一般指以前的人文景观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遭到毁损之后被保存下来的遗迹。

B.废墟是一种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也是人类要记忆历史所必须依据的条件。

C.废墟是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的客观存在,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实物存在。

D.废墟是一种对于人类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所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的文化遗产。

3.文中“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一句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4分) 
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废墟的作用。(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大宗寻召入幕府。
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禽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或请籍铣将拒战死者赀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以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优诏劳勉。太宗嗣位,拜兵部尚书。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诣:前往

B.太宗固请,遂舍之舍:释放

C.直趋恶阳岭以逼之趋:走,快走

D.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候:等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B.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

C.若乘水涨之势非计之善

D.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
①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②“兵贵神速……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禽也。” 
③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    ④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 
⑤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⑥进击定襄,破之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靖从小就有文才武略和远大志向。他看出李渊有经营天下的志向,就给自己戴上枷锁,将到朝廷报告重大事变。李渊抓住他,要杀他,他用豪言壮语解脱了自己。

B.萧铣占据荆州称帝,高祖命李靖平定。李靖挥师打败萧铣将领文士弘带的几万精兵,后来占据了江陵城,军队纪律严明,没有四下掳掠的现象。

C.平定萧铣之后,李靖又渡过南岭,由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招抚策略,使岭南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百姓归入唐朝版图。

D.太宗准备对突厥用兵,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李靖率领骁骑三千,出敌不意,插到恶阳岭,使敌人十分惊慌,最后克复定襄,威震北狄,足与当年渭水之战相媲美。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或请籍铣将拒战死者赀以赏将士。(3分)
②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