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大自然 [俄国]屠格涅夫 我梦见自己走进一座拱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大自然

[俄国]屠格涅夫

    我梦见自己走进一座拱顶高大的地下大厦。整个大厦里流泻着某种也是地下的、匀和的光线。

    大厦正中间,坐着一位身穿飘动的绿色服装的端肃女性。她一手支颐,仿佛正在沉思。

    我立刻明白,这位女性就是大自然的化身。我一激动,心里感到一种由崇敬而来的畏惧。

    我走近端坐的女性,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啊,我们的万物之母!”我惊呼道,“你在想什么呢?你是否在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抑或是考虑着人类如何尽可能地达到完满和幸福?”

    女性慢慢地向我投来严厉、阴沉的目光。她的嘴唇嚅动了一下,便发出钢铁般铿锵有力的声音:“我正在思考的是如何让跳蚤的腿儿更有力量,以便它更容易逃脱它的敌人。进攻和防御的平衡已被破坏……应该恢复过来。”

    “什么?”我低声嘀咕道,“你想的竟是这个?难道我们人类不是你心爱的儿女?”女性微蹙双眉。

    “一切生物都是我的儿女,”她说道,“所以我一视同仁地爱护它们,一视同仁地消灭它们。”

    “可是善良……理性……正义呢……”我又低声嘀咕。

    “这是人类的说法,”响起铿锵有力的声音,“我既不知道善,也不知道恶……理性对于我决不是法典,再说正义是什么东西?我给了你生命,赋予蛆虫或者人类……对我都一样……你还是防备跳蚤的袭击吧——别打扰我!”

    我想反驳……可是周围的大地低声呻吟,抖动了一下,——于是我醒了。

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我”的情感态度变化。(3分)

    答:  ___                           ▲                              ____

2.“我”和“万物之母”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                           ▲                              ____

3.“以虚写实”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分条赏析“虚写”的表达效果。(6分)

    答:  ___                           ▲                              ____

 

1.敬畏、惊疑、否定。(3分。每点1分) 2.“我”是从人类的角度,人类应当超越其他生命,“我”认为人类是“万物之母”心爱的儿女,她应该重点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完满和幸福,没有想到她竟然在关注跳蚤等其他生命。“万物之母”是从万物(一切生物或自然)的角度,认为一切生物都是她的儿女(或没有什么区别,应当一视同仁),“万物之母”不止关注人类,还关注蛆虫等其他生物,甚至还要帮助跳蚤对抗人类。(6分。每点1分) 3.①虚拟丁一个“梦”,为“我”与“万物之母”的对话创设了情境。②虚拟了“我”和“万物之母”,互为对比;便于对话,化抽象为形象,突显主旨。(6分。每点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10分)

    (1)《阿Q正传》中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当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时,他对革命

的态度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文中的情节简要解说。(5分)

        答:  ___                           ▲                              ____ 

    (2)《红楼梦》中作者是怎样通过冷子兴、林黛玉、刘姥姥来介绍贾府的?(5分)

        答:  ___                           ▲                              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 )

    A.《三国演义》“败走华容道”中曹操曾三次大笑,一笑而赵云出击,二笑而关羽杀到,三笑而张飞出阵,活画出曹操刚愎自用、自命不凡的性格特点。

    B.《家》中高老太爷临死之前,两次落了“两三滴眼泪”,也许是求生的欲望,或许是家道中落的痛苦,甚至是深深的忏悔,表现了高老太爷复杂的内心世界。

    C.《欧也妮·葛朗台》以葛朗台的家庭专制、葛朗台与银行家及公证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的爱情悲剧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串连小说,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D.《天狗》中诗人用“吞”“飞奔”“狂叫”“燃烧”“爆”等来写“天狗”,既显示了“天狗”磅礴的气势,又透射其万钧之力,表现了“天狗”横扫旧宇宙的破坏精神。

    E.《雷雨》中四凤与侍萍有三次矛盾冲突:侍萍不让四凤去公馆做事,侍萍不让四凤再与周家的人来往,侍萍不让四凤与周萍共同生活。面对侍萍的苦口婆心,四凤选择了顺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大甚。若 处 处 有 眼 则 似 窑 内 烧 成 之 瓦 器 有 尺 寸 限 在 其 中 一 隙 不 容 偶 闭 者 矣 塞 极而 通 偶 然 一 见 始 与 石 性 相 符。

                                                 (选自《闲情偶寄》)

1.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2.《闲情偶寄》的作者是  ▲  代的     ▲     。(2分)

3.简要回答作者认为“漏则不应太甚”的原因。(2分)

  答:  ___                            ▲                              ____

 

查看答案

作文题(70分)

义务教育免费,老人乘车免费,公园免费开放,商品免费试用……免费,已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此,你可能会有切身的体验,也可能会有独特的感悟。请以“免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他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万万千千的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她和她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

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原载《书屋》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1.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6分)

答:  ___                            ▲                              ____    

2.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6分)

    答:  ___                            ▲                              ____     

3.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6分)

答:  ___                            ▲                              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