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韩雍传 韩雍,字永熙,长洲人,以才略称。录囚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韩雍传
韩雍,字永熙,长洲人,以才略称。录囚南畿,砀山教谕某笞膳夫,膳夫逃匿,父诉教谕杀其子。既诬服,雍踪迹得之,白其冤。
十三年冬,处州贼叶宗留自福建犯江西,官军不利,诏雍及镇守侍郎杨宁督军民协守。会福建巡按御史汪澄牒邻境会讨贼邓茂七,俄以贼议降,止兵。雍曰:“贼果降,退未晚也。”趋进,贼已叛,澄坐得罪死。天顺初,宁王以前憾劾其擅乘肩舆诸事,下狱,夺官。寻复为右佥都御史,佐寇深理院事。
宪宗立,坐学士钱溥累,贬浙江左参政。广西瑶、僮流剽广东,残破郡邑殆遍。成化元年正月大发兵,拜都督赵辅为总兵官,兵部尚书王竑曰:“韩雍才气无双,平贼非雍莫可。”乃改雍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先是,编修邱濬上书大学士李贤,言贼在广东者宜驱,在广西者宜困,请令游击将军和勇率番骑趋广东,而大军直趋广西,分兵扑灭,贤善之。雍曰:“当全师直捣大藤峡,巢穴既倾,余迎刃解耳。舍此不图,而分兵四出,所谓救火而嘘之也。”众曰“善。”
雍等至桂林,斩失机指挥李英等四人以徇。按地图与诸将议曰:“贼以修仁、荔浦为羽翼,当先收二县以孤贼势。”乃督兵十六万人,先破修仁贼,穷追至力山,擒千二百余人。
十月至浔州,延问父老,皆曰:“峡,天险,不可攻,宜以计困。”雍曰:“峡延广六百余里,安能使困?兵分则力弱,师老则财匮,贼何时得平?吾计决矣。”遂长驱至峡口。儒生、里老数十人伏道左,愿为向导。雍见即骂曰:“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果贼也。贼魁侯大狗等大惧,立栅南山,多置滚木、镖枪、药弩拒官军。官军诱贼发矢石,度且尽,雍躬督诸军缘木攀藤上。别遣壮士从间道先登,据山顶举炮。贼不能支,遂大败。
雍疾恶严,故虽令行禁止,民得安堵,而谤议亦易起。两广人念雍功,为立祠祀焉。
(《明史·韩雍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州贼叶宗留自福建犯江西犯:危害

B.残破郡邑殆遍殆:几乎

C.赞理军务赞:暂时

D.斩失机指挥李英等四人以徇徇:示众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韩雍有“才略”的一组是(3分)
①雍曰:“贼果降,退未晚也。”趋进,贼已叛,澄坐得罪死。
②韩雍才气无双,平贼非雍莫可。
③贼以修仁、荔浦为羽翼,当先收二县以孤贼势。
④雍等至桂林,斩失机指挥李英等四人以徇。
⑤雍见即骂曰:“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
⑥官军诱贼发矢石,度且尽,雍躬督诸军缘木攀藤上。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砀山教谕某人鞭打膳夫,膳夫逃跑,膳夫的父亲告发教谕杀了他的儿子,教谕已经无辜服罪,韩雍跟踪而得到膳夫,洗清教谕的冤屈。

B.广西的瑶人和僮人流窜到广东劫掠,丘浚与韩雍的灭贼方法不同,李贤赞同丘浚的方法,反对韩雍的观点,但大家都认为韩雍的意见好。

C.听说官军要攻打浔州,贼首侯大狗等大为恐惧,在南山竖立栅栏,准备很多滚木、标枪、涂毒的弓箭来抗拒官军,但仍然被韩雍打得大败。

D.韩雍痛恨罪恶,因此虽然令行禁止,百姓安居,然而对他的毁谤、非议也容易产生。但两广的百姓怀念韩雍的功绩,并建立祠堂纪念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宁王以前憾劾其擅乘肩舆诸事,下狱,夺官。(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舍此不图,而分兵四出,所谓救火而嘘之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兵分则力弱,师老则财匮,贼何时得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赞:辅佐、辅助) 2.C(②是他们对韩雍的评价,不能算是直接,④叙述韩雍斩杀错过战机的指挥官。) 3.B(注意文中的“先是”,李贤没有反对韩雍的观点) 4.(1)宁王因为以前的怨恨,弹劾他擅自乘坐轿子等事,(韩雍)被捕入狱,削去官职。(以:因为,擅:擅自,下狱:韩雍被捕入狱,夺官:削去官职,4分,每词一分) (2)舍弃这不去谋取,却分兵四出,这等于是救火时却鼓风一样。(图:谋取,而:却,,嘘:吹气,3分,每词1分) (3)兵力分散则力弱,长期用兵则财物缺乏,贼何时能够平定!我的计划已定。(兵分:兵力分散,师老:长期用兵,匮:缺乏,3分,每词一分) 【解析】译文: 韩雍,字永熙,长洲人,以才能和谋略著称。在南畿审阅刑事案件卷宗,砀山教谕某人鞭打膳夫,膳夫逃跑后躲起来,膳夫的父亲告发教谕杀了他的儿子,教谕已经无辜服罪,韩雍跟踪而得到膳夫,洗清教谕的冤屈。 正统十三年(1448)冬,处州贼叶宗留自福建转而危害江西,官军失利,皇帝下诏命韩雍与镇守侍郎杨宁督促军民共同防守。恰巧福建巡按御史汪澄给邻境送来文书会同讨伐贼邓茂七,因为贼人商量投降,官军停止军事行动,韩雍说:“贼真的投降了再退兵也不晚。”急速进军,贼已经叛变,汪澄因此被判死刑。天顺初年,宁王因为以前的怨恨,弹劾他擅自乘坐轿子等事,韩雍被捕入狱,削去官职。不久又恢复右佥都御史职位,辅佐寇深治理都察院事。 宪宗继位,韩雍受学士钱溥牵连,贬为浙江左参政。广西的瑶人和僮人流窜到广东劫掠。沿途的郡县几乎全被捣毁坏,成化元年(1465)正月,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拜都督赵辅为总兵官,兵部尚书王雄说:“韩雍才气无双,平定贼非韩雍莫属。”于是改任韩雍左佥都御史,协助治理军务。在此以前,编修丘浚写信给大学士李贤,说贼在广东适宜驱赶,贼在广西的应该采用围困的方法,请求下令派游击将军和勇率领少数民族骑兵直奔广东,而大军一直赶到广西,分兵扑灭叛乱,李贤很赞赏这项作战的计划。韩雍说:“应该全军直捣大藤峡,巢穴已经倾覆,其余则可迎刃而解。舍弃这不去谋取,而分兵四出,这等于是救火时却鼓风一样。”众人说“对。” 韩雍等到达桂林,将错过战机的指挥李英等四人斩首示众,韩雍手按着地图同诸将商议说:“贼以修仁、荔浦为羽翼,应该先攻取这二县来孤立贼的势力。”于是率领十六万兵士,分五路出兵,先攻破修仁县的贼,穷追到力山,俘获一千二百余人。 十月到浔州,向当地父老询问,都说:“峡,是天险,不能强攻,应用计围困。”韩雍说“峡延绵六百余里,怎能围困?兵分则力弱,长期用兵则财物缺乏,贼何时能够平定!我的计划已定。”就长驱到峡口。有儒生、里老数十人伏在道路左边,愿意担任向导,韩雍见了立刻骂道“贼胆敢欺骗我!”喝令左右绑起来斩首,左右都非常吃惊。捆绑时而发现袖中的利刀,一审问,果然是贼。贼首侯大狗等大为恐惧,在南山竖立栅栏,准备很多滚木、标枪、涂毒的弓箭来抗拒官军,官军引诱贼发放箭石,估计快用尽了,韩雍亲自率领诸军借着树攀藤而上,另外派遣壮士从小路先上,占据山顶用火炮发石击贼。贼抵挡不住,被打得大败。 韩雍痛恨罪恶,因此虽然令行禁止,百姓安居,然而对他的毁谤、非议也容易产生。两广的人怀念韩雍的功绩,建立祠堂纪念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不同角度续写两句结论性的话,不超过50字。(4分)
人们喜欢当心中充满怀念与感喟时,一个人静静地坐下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垂老的志士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抱负;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思。       ▲         。
▲        。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海囤族”。(5分)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囤的标准只有一个:便宜。“看了新闻,说什么都在涨价,反正以后也要用的,能囤就赶快囤点货吧!”
从表面上看,“海囤族”反映出的是百姓应对物价上涨时的盲目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海囤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说囤的是“安全感”。”从“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菜秘笈”,在工资赶不上CPI速度的时代,民众智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由于是生活日用品,这些产品的涨价必然牵动公众最敏感的神经;但更令人担忧的,恐怕不是游资的炒作,而是垄断“搭车涨价”以及中间商从中作梗。
3.“海囤族”指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1分),以便宜为标准(1分)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1分),以满足其安全感(1分)的群体(1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日本内阁府近日发布一项灾区重建的重要方案,打算用3—5年时间彻底处理灾区的所有废墟和海啸所产生的垃圾。

B.欧盟13日宣布,对宝洁和联合利华处以总额近3.2亿欧元的罚款,以惩处这两家日用消费品巨头操控家用洗衣粉。

C.奥巴马称,他将力图以控制国内开支、节省国防预算、减少过度医疗保障开支和改革税收制度的方式降低赤字水平。

D.菲律宾外交部发表声明,警告菲律宾公民切勿到中国旅游或出差,携带任何违禁药品,否则将可能遭受严重惩罚。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辟谣/鞭辟入里恫吓/杀鸡吓猴参劾/参透机关

B.躯壳/甲壳动物划价/划一不二档次/安步当车

C.果脯/惊魂甫定翘楚/翘首而望剽悍/骠勇善战

D.提挈/锲而不舍阆苑/琳琅满目洗濯/擢发难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信,还是不信,这是个问题。

  北京“漂白蘑菇”调查、浙江钱云会案,种种网络热点都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面镜子。即使有些猜测事后证明不过是一场谣言,但民众当初一边倒的怀疑仍在隐隐透露着一些信息。

今天,这种“不相信”的情绪,已然渗透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住,我们有楼倒倒、楼脆脆、楼歪歪、楼薄薄;吃,我们得小心假烟、假酒、假鸡蛋、假牛奶、地沟油、人造脂肪、美容而成的大米、药水泡大的豆芽、洗衣粉炸出的油条;出门,我们要提防推销的、碰瓷的、钓鱼(执法)的;上医院,我们担心假药、无照行医、被过度治疗。此外,我们还要面对假票、假证、假中奖、假老虎、假新闻等等。

  我们曾经对一切都充满信任,对领袖、对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必将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光明未来……但我们现在却似乎什么都不信——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表态,不相信媒体的报道,不相信身边人——尤其是,“政府说什么都加以怀疑,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习惯”。有人说,幸福感源自相信。而当怀疑一切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中国人与幸福的距离又该有多远?

不相信其实未见得比相信糟糕,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说明信息渠道多了,社会开放程度增强了。

  需要焦虑和担心的或许不只是政府官员。今天的中国,让我们不相信的土壤几乎随处可见且都相当肥沃。

  我们活在两个世界。现实中,我们不相信一切陌生人。我们明哲保身,安安稳稳做沉默的大多数;家家都安防盗门,低层住户都装防盗网;我们不敢让小孩自己上下学,学校门口有警察维持治安;我们对陌生人充满警惕,人口普查遭遇入户难。虚拟世界里,网络是一件神奇的衣服,把大家全变成了蜘蛛侠。现实到了网络就完全调了个儿:发言者陷入沉默,沉默者开始发言;权贵默默退后,草民成了主角。

今天的什么都不信和几十年前的盲信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信任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关系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1.如何理解文段中划线句子“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的内涵?(4分)

                                                                          

2. 联系全文,请概括国人的“不信任”的主要表现。(4分)

                                                                          

3.作者说,“当怀疑一切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中国人与幸福的距离又该有多远?”我们的政府如何重建公信力,才能使国人生活的幸福?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