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近日,俄罗斯颁布粮食出口禁令的消息令世界担忧全球粮食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近日,俄罗斯颁布粮食出口禁令的消息令世界担忧全球粮食安全问题。随着近几年自然灾害增多,以及生物燃料大量生产和金融资本的炒作,世界粮食平衡更加脆弱,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起大落。从整个粮食安全体系来看,有些地方政府的看法与中央政府存在明显差异,这无疑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存在的漏洞。

    一些地区对粮食安全的认识不够,粮食安全意识弱化。有的地方领导公开宣称,粮食安全是中央政府层面主要考虑的工作,而不是地方政府应该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抓经济搞建设。有些发达地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有钱就可以买到粮食,所以种粮并不重要。结果,现在不少县的主要工作是招商引资、城镇建设和财政收入,很难将粮食生产真正列入县政府的主要工作内容。这从上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考核指标,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与此同时,地方粮食系统部门功能也在退化。经过数次机构改革和调整,现在不仅大中城市粮食部门名存实亡,而且许多县也取消了粮食局,粮食工作基本上已经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了。

    此外,国家粮食储备能力不足,特别是粮库容量有限,也限制了地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面对国际市场粮食供求的不确定因素,地方政府的粮食安全意识和措施必须进一步加强。这不仅需要中央政府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支持和投入,而且更需要地方政府对“三农”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策的执行者,又是粮食生产的组织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对构建完美而坚固的中国粮食安全体系是一个关键性因素。

    (选自2010年9月8日《环球时报》,有删改)

1.文中认为哪些因素可能直接危及全球粮食安全?(3分)

                                                                              

2.粮食安全意识弱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结合全文,你认为中央政府如何才能构建“完美而坚固的中国粮食安全体系”?(6分)

                                                                              

 

1.①自然灾害增多;②生物燃料大量生产和金融资本的炒作;③粮食出口国限制或禁令粮食出口。 2.①地方政府认为粮食安全是中央政府考虑的工作; ②有些地区认为有钱就能买到粮食,种粮并不重要; ③上级政府没有把粮食生产列入对下级政府的考核指标; ④地方粮食系统部门功能退化。 3.①引导地方政府正确认识粮食安全问题,强化粮食安全意识; ②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支持和投入; ③引导地方政府加强“三农”资金、人力、财力的投入; ④提升国家粮食储备能力,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种粮积极性。 【解析】 1.每点1分。 2.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4点得满分。 3.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4点得满分。如果考生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答题,则不得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抄检大观园”的情节,表现了贾府“三春”什么样的性格特征?(6分)

                                                                              

(2)哈姆雷特并非“完人”,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边城》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少女翠翠的形象。她天真未泯,却又情窦初开。掌水码头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他,而翠翠却只爱傩送。

  B.《家》中的觉新虽然受到旧观念的束缚,却也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他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慧逃婚,帮助觉民离家出走等。

  C.在《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周朴园与侍萍婚姻关系细致的述说、对绣着兰花的衬衣的熟记,这些都暗示了她的身份。

  D.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  表现出来的勇气。“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

  E.《欧也妮·葛朗台》通过葛朗台克扣妻子的费用、要女儿吃清水面包、对弟弟破产无动于衷等情节,刻画了其贪婪狡黠、视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节选自《礼记·乐记》)

2.根据上文,诸侯得到乐的赏赐要具备哪些条件?(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3.《礼记》和哪四部作品合称“五经”,成为儒家的经典书籍?(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欣赏,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和赞扬。欣赏,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尊重,是一种气度;欣赏更是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我们可以欣赏别人,也可欣赏自己,还可以欣赏事物。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欣赏。

    请以“学会欣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准院士”为何沦落为“真流氓”

    备受关注的“打假斗士”方舟子遇袭案告破,某大学教授肖传国等人被抓获。据悉,肖传国认为方舟子学术“打假”使他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遂雇凶伤人。

    此案将中国学术界的一些弊端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学者的道德底线沦陷。肖传国将自己的“院士梦”破碎归咎于方舟子的“污蔑”,并在方舟子被打后一再声称自己被诬陷,怀疑方舟子“报假案”炒作自己。一个“准院士”,面对学术质疑且申报“院士”不成,不是躬身自省,而是雇凶伤人,斯文之扫地,学者道德操守之沦丧可见一斑。

    本来,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学术争鸣再正常不过,但时下很多学术争端,都有“君子动口又动手”的趋势——周老虎事件中,为一张照片真假,专家有人头担保之论;安阳曹操墓事件中,为一座坟墓真假,学者有“自我了断”之说。学术之争成了意气之争和争强斗狠,道德伦理安在?

    其次是学术的功利化。方舟子遇袭一事,与其说受伤的是方舟子,不如说“受伤”的是学术。本来,学术研究最需要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有一分成果说一分话,但结果呢?“成果”漫天飞舞,“成就”遍地皆是。但经方舟子这样秉持科学精神的人士一查,很多所谓的“成果”、“成就”,要么是泡沫化的自吹自擂,要么是瞒天过海的造假。这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就是学术浮躁和名利化的典型表现。    

    再者是学术机制的扭曲。此前的肖传国,已经集教授、博导、主任医师、973首席科学家等头衔于一身,头顶光环闪耀,但为何仍对“院士”头衔如此“孜孜以求”,以至于因方舟子质疑落选而勃然大怒、丧失理智?为何他不是通过完善“肖氏反射弧”理论来消除质疑.而是企图再添一个“院士”头衔来获取“江湖地位”?这是一个靠“头衔”发号施令还是靠学术成果说话的学术界?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错误的名利观念诱导了肖传国,不如说是重“头衔”轻成果的学术体制将肖传国推向了悬崖。

    再者,假如没有方舟子的质疑,肖传国就极有可能当选。果真如此,我们的学术监管体系是不是形同虚设,以至于需要方舟子这样的民间力量充当“学术净化器”?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谓国内科学界的“金字塔尖”,如果肖传国这样的学者能如愿以偿地当选,可以想象学术伦理将遭受怎样的腐蚀和毁坏。幸亏没有。

                                  (选自2010年9月23日《广州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方舟子遇袭不仅因为他学术“打假”,还因为他诬陷肖传国,并且“报假案”炒作       自己。

    B.学术浮躁和名利化造成了种种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在深层意义上也伤害了       学术。

    C.错误的名利观念诱导了肖传国,使他在受到学术质疑时丧失理智,从而做出极端       行为。

    D.只有更多的方舟子这样的民间力量充当“学术净化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术伦       理免遭侵害。

2.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方舟子遇袭案暴露出了学术界的哪些弊端。(6分)

                                                                              

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学术之争”?(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