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黄霑,黄霑,中国背影渐去 内地人知道黄霑是在一九八四年,张明敏在...

实用类文本阅读

黄霑,黄霑,中国背影渐去

内地人知道黄霑是在一九八四年,张明敏在那一年的“春晚”身穿浅色中山装,一脸肃然地唱起那首《我的中国心》。那是内地第一次目睹海外的中国歌手,口音不同、唱法不同、形象不同、味道不同,吃惊仿佛天外来客。《我的中国心》给人流落在外的海外华人的整体形象暗示,通过歌声几乎人人都信了:虽然生在异国他乡,但什么也改变不了中国人的爱国心,什么也改变不了中国人万里归乡的向往。连阅人无数、历尽沧桑、一贯“老谋深算”的作家王蒙,也差一点在那歌声中落了泪。那时候香港离内地无比遥远,那时候中国人想像远方的中国人,全都是一副身在异国翘首盼望,只等着国门一开,就一头扑进祖国母亲怀抱的形象。歌的词作者是黄霑,曲作者是王福龄,因不断重复反复烙印,内地人开始对黄霑这俩字儿有了印象。

    这其实不是内地人接触黄霑作品的开始。内地人接触黄霑,从邓丽君《忘记他》就开始了;然后是叶丽仪《上海滩》之“浪奔,浪流”。但这都没有留下印象,留下印象却在《我的中国心》红遍中华大地之时;然后在罗文、甄妮《射雕英雄传》主题曲《世间始终你好》中再添一点印象,当时郭靖、黄蓉缠缠绵绵羡煞天下情侣。之后,对黄霑这作词人的印象一年年在加深:

    一九八六年,在张国荣的《当年情》中,在小马哥狄龙张国荣生死与共英雄本色的兄弟深情中;

    一九八七年,还是张国荣,《倩女幽魂》展开了书生美女人鬼两隔,人间冥界两茫茫的意境;

     一九八九年,叶倩文的《焚心似火》,巩俐纵身扑向熊熊大火的那一霎,深情一回眸之间,又响起了黄霑的歌词《秦俑》;

     一九九〇年,黄霑自己现身在《沧海一声笑》中放声一啸,粗嘎难听,却令人一震。这时黄的形象,已经不仅是幕后作者,而是一个洒脱纵情放浪江湖的中国民间浪人形象。然后,伴随着李连杰的黄飞鸿和林子祥《男儿当自强》的呼吼,黄霑如吹沙见金般地,在音乐中显现出了他的本人形象。

     这时内地人都已经知道,海外的中国人并不像最初想像的那样整天怀思故土,而是有着各种心态、各般生活、各色心情的都市芸芸众生。但在黄霑身上,我却发现隐藏在各类作品的诸端变化和纷杂表象下面的,真是一股剪不断理还乱的地道中国情怀。在黄霑这样的香港人身上,那种中国的根,那种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为什么会是那样的深、那样的强大?在身处西洋文化的每日熏染之下,在远离华夏文明中心的海外角落,中国人的自认,中国文化的自觉,为什么反倒愈益地强大,愈益地粗犷和剽悍?

 确实,黄霑有一颗中国心。黄霑的全部词曲作品,都表现了中国的情事、中国的格调、中国的人生态度。一点也不夸张地说,他的词曲作品,虽然映入了世俗的光影,虽然染进了粤语的方言,但依然纯然是中国传统文艺的一支余脉。他的歌词里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的遣辞和句法,他的曲纯然是国乐民乐曲风的延续,他甚至保留着中国古人的胸襟。对于九岁就移居香港,几乎在粤语英语和香港的商业文化中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来说,发生这种现象,真的很耐人寻味。

    在黄霑最突出的几个代表作中:《上海滩》主题曲“浪奔浪流”,“淘尽了世间事,亦未平复人间争斗”的态度,正是苏东坡在《赤壁怀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态度;《倩女幽魂》“人生梦如路长,梦里依稀有泪光”的凄美和哀婉,宛然古代词境的复现,里面有人生如梦的中国生死观,还有戏梦红尘的文人处世态度;而《黄飞鸿》直接套用了中国的古曲《将军令》,《沧海一声笑》直接取材于广东音乐;而黄霑最深的底蕴,一是痴,一是笑;痴是悲,是凄凉,是中国人对尘世的眷恋;笑是喜,是洒脱,是中国人对人世的放达。

    黄霑最独特之处,是将中国传统文人心境,充塞进满满的江湖之气、侠义之气、酒肆之气,从而突出地鼓荡出一份俗、一份野、一份狂、一份真;这种风气在中国书中有,画中有,偏偏在音乐中不常有,尤其在主流的民乐古乐中没有。这是黄霑的特色。《将军令》那么求风雅讲韵味的一支曲,到黄霑这里全是气,全是吼,全是重拍,全是怒吼,强得不能再强;这是黄霑的创造,是中国人音乐世界里没有过的狂暴之声。《沧海一声笑》和《倩女幽魂》插曲《道,道,道》,黄霑老先生开起口来也是一路狂吼如山野村夫,词是“谁胜谁负浪涛淘尽”之类的老词,声音境界上却是一顿乱拳什么都不讲的粗,是文人少有的野狐气,那种狂不是苏东坡辛弃疾等的豪迈能包得住的,自有黄霑的真性情,有他混迹于人间的闹市而不是人生的书桌边所特有的一份大粗大俗大鸣大放。从生活哲学看,那股横蛮的劲儿其实不是文士的旷达,而是野民的拼劲儿,于放浪鼓噪中自有人生的不讲理的一分热。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黄霑走了。之前,罗文走了,张国荣走了,梅艳芳走了。那一个在内地人心目中香港最辉煌的时代,绝代人物渐渐离去,只余下一座空空的舞台。

 一个时代过去了。

……

黄霑是第一个尖锐指出周杰伦红不了多久的人,是第一个尖锐批评TWINS不会唱歌不该出唱片的人,是第一个尖锐抨击现今歌迷只会看歌不会听的人,是最有名的一个认为中国的歌坛正处于一个黑暗时期的人。黄霑说,中国人必须唱中国歌,周杰伦唱的 HIP-HOP 是外国文化,我们再怎么学,再怎么好,也不过像中央电视台播的洋人唱京剧一样。黄霑还说,我喜欢一个小胖子,臧天朔的《朋友》,写出了中国人的义气,很打动我。这类的言论这类的事,这么强烈地让黄霑感怀,正说明了一个中国背景的无情逝去。

                                                      ——选自《读书》,有删节

1.作者说,“在音乐中显现出了他的本人形象”,统观全文,你认为黄霑是一个怎样的音乐人? (4分)

2.题目“ 黄霑,黄霑,中国背影渐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分)

3.黄霑对周杰伦、TWINS等歌坛新人的预言似乎都与事实相悖,他认为“中国歌坛正处于一个黑暗时期”,对此,你如何评价?    (6分)

 

1.①黄霑有一颗中国心; ②黄霑通过音乐把中国传统文人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③黄霑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2.作者从黄霑大量的的音乐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中国风情,深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借助音乐的形式传递民族文化的黄霑深为折服,为他所开创的粗犷而纯粹的中国风音乐感到欣慰,同时对黄的离世可能带来的这种文化氛围消逝表示担忧。 3.作为一个深爱民族文化并不遗余力的传承的音乐人,对乐坛新人不以民族音乐为主打风格的演唱有异议是很正常的,他对新人的预言也多是从他们所演唱的音乐出发,因为在他看来,只有民族的音乐才是世界的,也才是永恒的。但时代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演唱风格,对于这些新人们打破传统、别具一格的尝试,还是应该用包容的态度对待,因为真正优秀的作品,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最终也会优胜劣汰,沉淀下来的一定是最经典的东西。 【解析】 1.4分 2.5分 3.6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类文本阅读

演  戏

怀鹰(新加坡)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那股傻劲,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我要证明什么?老实说,这个灵感还是来自长堤彼岸的一则新闻,一个记者,为了测试人的反应,与一个警察合作,他扮演抢匪,与扮演警察的警察在大街上追逐。结果他获得了满意的答案:没有人加入追逐的行列。由此而证明人类的自私等等,据说很是轰动。

我请芬和我合作,我们扮演一对情侣,我们的目标是乌节路的一座购物中心。我们选择人最多的时刻走进去,然后按照计划,我仿佛喝醉了酒,一颠二摇就倒在地上。芬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叫得蛮像的,多亏她练了三天的尖叫。这叫声果然奏效,一下子吸引了几个人上前来看。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微感到温暖。

“请你们帮帮忙,我的男朋友昏倒了。”芬以颤抖的声音说。她是我们戏剧团的成员,这点演技当然难不倒她。我正期待有一双强而有力的手,往我胳肢窝一夹,把我从地板上扶起来。然后肩膀被人拍了一下,芬的声音钻入耳根:“起来吧,戏演完了。”

我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周围的人还是那么匆匆忙忙,仿佛刚才那一幕未曾发生过。倘若地上躺的是一具死尸,会不会有人走过去看一眼呢?

我们转移阵地到另一座购物中心去,如法炮制再昏倒一次。我始终无法接受那个现实。这次,倒有一对情侣上来看几眼,不过也仅仅是几眼,什么话也没留下就走了。我正要睁眼的时候,一个洋妇(大约六十岁)走来了,我听见她问:“怎么回事?”

芬说:“我男朋友昏倒了。”

“快送医院吧,需要我帮忙吗?”

芬还没回答,我已经忍不住爬起来了,老妇有点惊异,我把原委告诉她,她笑笑走开。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

“还要试下去吗?”芬问。

朋友,你说呢?  (选自小小说集《哀悼青春》)

 

1.为什么? “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微感到温暖。”(4分)

2.小说最后写到“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试结合全文,分析这“苦涩的笑”的含义(5分)

3.小说最后芬问:“还要试下去吗?”,未说出来的潜台词是什么?对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你是如何评价的?(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学   问

⑴有些人学问渊博,但少才识,往往只成为供人查阅的活字典。唐朝李善,学淹古今,精通典故,为《昭明文选》做注,旁征博引,后人叹服。他的工作是有益的,但也有人说他才识不高,缺乏创造,没有起到更大的作用。

⑵苏轼《贾谊论》说,贾谊才学虽高,但不善于分析把握形势,以致郁郁而死,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苏轼分析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尽管苏轼意见未必正确,因为导致这场悲剧主要是统治者的错误;但是贾谊未尽其才,却是历史事实。在这点上他不如司马迁。司马迁为了写成《史记》忍受人间最大的侮辱,终于达到目的。

⑶由此可见,一个人有学问未必有才能;进一步说,即使才学有余也可能识见不高。这就需要有自知之明,在实践中针对自己的弱点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弥补不足。

⑷1781年,赫歇尔认定天王星是行星。其实,在这以前,已有好几位天文学家观察过它了。当时流行着一种陈腐的观念,认为太阳系的范围只到土星为止,土星以外,再没有行星了。要打破这观念,需要胆识和勇气。持这种观念的天文学家因循守旧,他们既不敢、也未想到应该扩大太阳系的领域,因而总是把天王星当作恒星而不加注意。勒莫尼耶甚至观察过它达十二次之多,最后还是让它逃之夭夭。识见不高,可为发一浩叹!“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谁又能断定,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太阳系已经到了尽头呢?

⑸为了说明才学识见兼备,不妨再举两个例子。

⑹万有引力是自然科学中的最大发现之一,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都归功于牛顿。其实,这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例如罗伯特、胡克等人早已有了引力的观念。胡克是卓越的实验物理学家,具有出色的实验才能,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都有贡献,包括众所周知的弹性力学中的胡克定律。然而在数理方面缺少牛顿那样横绝一世的创造才能,他虽然走到了万有引力跟前,却仍然无力抓住它。就像一个不会爬树又无工具的人,尽管看到橘子高悬枝头,却无法搞到一样。胡克的故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有多少原可发现的东西由于才能有限而失之交臂。

⑺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功夫,精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他观察才能非常出色,不幸却短于理论研究。从长期观察的资料中,他得到的是错误的结论。后来第谷请了德国人开普勒做助手。开普勒与第谷相反,观察技术远不如第谷,但理论研究却很有才华。通过对第谷资料的分析,他大胆创新,提出了“火星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一个焦点上”的假设,结论与观察资料符合。就这样,第谷的精确观察与开普勒的深刻研究相结合,引导到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这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范例。如果没有开普勒,第谷的辛勤积累也许会成为一堆废纸;反过来,没有第谷,也根本不会有开普勒的卓越成就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准确的两项是  (6分)

A.勒莫尼耶未能认定天王星是行星,是由于识见不高。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主要依靠的是他在数理理论方面横绝一世的创造才能。

C.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察才能非常出色,但因为识见不足,未能成功。

D.胆识和勇气使得赫歇尔发现天王星是行星。

E.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主要是凭借开普勒的理论研究。

F.胡克具有出色的实验能力,但由于才能有限而不能发现万有引力。

2.对文中“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一句最准确的理解是 (3分)

A.根据上文指明勒莫尼耶的工作离成功还有很大距离。

B.借行星发现的过程表明天外有天,宇宙无限的观点。

C.引出下文感叹我们今天对太阳系的认识尚未到达尽头。

D.就天王星之事慨叹科学发现需要远见卓识。

3.⑴⑵段中作者列举了两种关于学问的论断,请分条列出,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事例。(4分)

4.文末“如果没有开普勒,第谷的辛勤积累也许会成为一堆废纸;反过来,没有第谷,也根本不会有开普勒的卓越成就”,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5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苔痕印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2)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 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  一夜潺湲②送客愁。

注:①②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①!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选自《资治通鉴·后梁记》)

注:①圉:同“圄”,养马的地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B.筑城郭,立市里

   C.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D.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延徽有助                  ②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B.①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①止乡人王德明家            ②会西河外渑池

   D.①向何往?                  ②昔十日并出

3.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3分)

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

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

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就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忌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5.断句和翻译。(9分)

(1)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

②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

(2)用“/”给下面的阅读材料断句。(3分)

(宴)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于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