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①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责以督率修缮 责:责备
B.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按:巡查
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望:怨恨
D.擅举人自代 擅:擅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乃手书谦名授吏部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请以每岁三月 比去,以手阖门
C.而谦每议事京师 夜缒而出
D.一动则大事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 )
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②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③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④太行伏盗皆避匿
⑤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⑥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
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3分)
(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4分)
(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翰林院与翰林
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借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9年《百科知识》第11期)
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最高级别的。
D、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条件下一项很公正的选材制度。
B、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C、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D、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这次“凤凰”袭击台湾,不但马英九坐镇灾害应变中心,听取了各单位防灾简报,而且逐一点出各县市的防灾重点,重现昔日台北市长的应变精神。
B.在2009年年初,各地陆续出台了新政策,积极回应环境保护、经济危机和百姓生活等,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国人民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C.民主改革前,在西藏只有两种人,奴隶和奴隶主。当达赖喇嘛的弟弟在试着学习驾驶英国产的玩具汽车,与他同龄的小乞丐们正在街头与狗抢食。
D.“碳关税”,源自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该法案中的“征收特别关税”条款规定,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征收关税。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王选教授发明的高分辨率字形信息压缩、高速还原技术,让汉字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在信息时代与拼音文字相得益彰。
B.你只要心无旁骛,专心表演,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就行。请相信,德高望重的评委们是不会“有眼不识金镶玉”的。
C.随着长江全面进入枯水期,长江流域重庆段近期已经显山露水,对通航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D.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为表达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 。
②2010书香中国,以“今天,你读了吗”为口号倡导大众阅读,讲述中国人的阅读故事,通过各个层面 中国人今天的阅读风貌。
③中国传统节日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A.致哀 展示 蕴蓄 B.志哀 显示 蕴蓄
C.致哀 显示 蕴含 D.志哀 展示 蕴含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针砭 帮交 大杂烩 乐不可知
B.坐落 毕竟 发祥地 招之即来
C.装潢 宣泄 一溜烟 荣膺桂冠
D.鱼利 搏弈 仪仗队 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