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的初秋 欧阳斌 ①南方的初秋,是个异常美丽的季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的初秋

欧阳斌

①南方的初秋,是个异常美丽的季节:青黄相间的原野,展示着一大片一大片渐趋成熟的诱惑;天空是那样晴朗、恬淡、高远,犹如一泓无痕的秋水,透出蔚蓝至极的深邃;风儿已经开始清凉,让人的心境好不宁静;好不宁静的心境让你从从容容地想到生命的许多事情。

②生命的季节也一样。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夏秋交替之间初秋悄然来临了。生命的初秋季节,便开始自自然然地透出生命最高峰值期间所具备的某些特质。爱好的转换,生活方式的变幻,某些感悟的结晶,都是表达这种特质的具体形态。

③爱好的转换是不知不觉的。比如说,我曾经酷爱过诗歌,翻阅旧日的笔记本,竟有一大摞中外著名的手抄本:从诗经到宋词;从荷马到艾略特;从艾青到朦胧诗……工整的手迹,详尽的注释,读背的痕迹,连我自己也大为感动。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诗歌便为散文和哲学替代了。哲学书籍潮水般地涌向我的书柜,将昔日盘踞正宗的诗集挤到一隅;散文则成了我最忠实的伴侣,成为了我灵魂独白与对白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写作起来,也再没有写诗写歌词那种要死要活的“苦吟”;而纯粹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无拘无束行云般的流动;散文中又尤对随笔小品情有独钟,一点感悟,一点哲理,一点心绪,均可滴滴入笔,不要开头,也不要结尾,信手录之即可。不知哪位哲人说过:诗歌是青年的情人,而散文与哲学则是中年的伴侣,仅从这一爱好的转换看,我的生命的初秋之到来是确定无疑了。

 

④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由嗜动到嗜静。学生时代,知青岁月龙腾虎跃于篮球场上、你追我赶于田径场间的兴致已一去不复返了。篮球也还是打,但多半是“意思意思”,当起“板凳球员”来绝不面红耳赤;至于跑步则几乎完完全全让位于散步,在清凉的秋晨或火红的夕照间随意无拘地散步,悠悠然然地边散步边看风景胡思乱想且自得其乐;旅游似乎也还有些吸引力,但到得一个地方决无马上一睹为快的冲动,看景点时步子一慢再慢直到将眼镜凑近被岁月侵蚀的字碑看清楚了再作新的移动,决不搞“到此一游”。至于家居生活,下班之后的秋夜和凌晨则成了沉思的乐园。

⑤沉思是人生初秋的一大特征。生命到了初秋便不再那么富有激情,而更多的转向沉思——沉思当然也要激情,但那是另一种激情。沉思是生命内在力量的显示,沉思的结晶则是一种内宇宙的外化。从收到的刊物和读者的来信中隐隐约约地感到了生命到了初秋则意味着负有某种使命,隐隐约约感到工作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写作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当工作与写作的枝头同时结上果实时,人生的初秋才会呈现出一种令人欣慰的气氛。

    ⑥生命到了初秋,最大的惶恐莫过于时间的匆逝!在这种季节,时间以一种无法挽留的加速度匆匆逝去,不知不觉之间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岁岁月月就这样永不回头的过去了。紧跟着妻子从你的头发上惊异地发现若干白发而你则注意到妻子眼角有了细细的密纹;孩子则一天不同于一天地拉面般地长高。于是你的心中不能不充满着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完成使命的紧迫感。甚至不惜以生命超负荷地运转为代价,过度的磨损使生命变得愈来愈娇贵,一感冒就发烧就拉肚子就吃药打针甚至上吊针,中午不睡下午就没精打采如病过似的,生命因之进入一种需要调养和整修状态。

初秋,人生的初秋,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让人惶恐。人生的初秋,一种澄澈如秋水的生存状态。生活犹如流云,心情犹如秋空,生命之果则高悬于枝头,炫耀着一个即将采摘的季节。

⑧意识到生命的季节是极其重要的。到了初秋,人不必过于匆匆的赶路,有时需要停下来,才能细细的品味风景与人生。人生不是竞技场,不必最早到达终点;人生没有回头车,过去了就永远不回头,倘不留点什么便只有永远的遗憾。

⑨那么,让我们一道来细细品味人生初秋的滋味吧!既然春天已经流逝,既然夏天不再复回,既然一切的一切都那样地稍纵即逝,那么我们的唯一选择便是认认真真地把握现在----把握人生的初秋,这生命中最美丽的季节!

(选自《散文》2008年第7期)

1.“人生的初秋”有哪些特征?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2.本文写“人生的初秋”,可开头为什么要对南方的初秋进行描写?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6分)

                                                                              

3.文章第七段“初秋,人生的初秋,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让人惶恐”一句中“美丽”与“惶恐”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5分)

                                                                              

4.联系全文,概括全文的主旨。(4分)

                                                                              

 

1.①人的爱好发生了变化,开始爱好散文和哲学。②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嗜静沉思。③开始沉思生命,感悟到自己在工作与写作上有了一些成果,有收获的喜悦;也感到时间过得真快,有点惶恐,因而对生命倍感珍惜。 2.①作者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感悟是由此引发的,它是文章的触点。 ②南方的初秋与人的生命之秋的有许多相似之处。“生活如行云,心情如秋空,生命之果炫耀于枝头,给人欣慰。” ③为下文写人生的初秋作铺垫,,由写自然之秋过渡到写人生之秋,形成比较,结构自然有序。 3.不矛盾。人生的初秋,有过许多经历和感悟值得品味,工作和写作的成果已悬在枝头值得期待,因此作者说人生的初秋是美丽的;步入人生的初秋,感慨于时间的匆逝,无法挽留,感到完成使命的紧迫感加强,因此作者又说人生的初秋是让人惶恐的。 4.这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散文,作者通过叙写自己在初秋季节对自我人生感悟到的几点体会,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的赞美,呼吁人们要认真珍惜和把握这个美丽的生命之秋。 【解析】 1.说明:若只回答“爱好的转换,生活方式的变幻,某些感悟的结晶”,而不作具体分析,最多得3分。 2.略 3.略 4.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文填空。(8分)

 (1)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

(3)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

                                                            

(4)但见悲鸟号古木,                               ,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5)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苏洵《六国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宜春苑①

范成大

狐塚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

  连昌②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

[注释]

  ①宜春苑:北宋皇家的东御园,在汴京东二里,靖康之难后被废。范成大,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反对议和,力主抗金,收复失地。②连昌:唐代宫殿名,玄宗时曾盛极一时,安史之乱后荒废。

(1)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三、四句进行鉴赏。(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荥阳郑德懋,尝独乘马,逢一婢,姿色甚美,马前拜云:“崔夫人奉迎郑郎。”鄂然曰:“素不识崔夫人,我又未婚,何故相迎?”婢曰:“夫人小女颇有容质,且以清门令族,宜相匹敌。”郑知非人,欲拒之。即有黄衣苍头十余人至,曰:“夫人趣郎”进辄控马,其行甚疾,耳中但闻风鸣,奄至一处,崇垣高门。郑立于门外,婢先白,须臾,命引郑郎入。进历数门,馆宇甚盛。夫人著梅绿罗裙,年可四十许,姿容可爱,立于东阶下。侍婢八九。郑趋谒再拜。夫人曰:“无怪相屈耶!以郑郎清族美才,愿托姻好。小女无堪,幸能垂意。”郑见逼,不知所对,但唯而已。

向暮,一婢前白,女郎已严妆讫。引郑郎出就外间浴以百味香汤左右进衣冠履佩。美婢十人扶入,女年十四五,姿色甚艳,目所未见。郑遂欣然,遂成礼。明日,夫人命女与就东堂,女善弹箜篌,曲词新异。郑问所迎婚前乘来马,今在何许,曰:“今已反矣。”

  如此百余日,乃白夫人曰:“家中相失,颇有疑怪。乞赐还也。”夫人曰:“适蒙见顾,良深感慕。然幽冥殊涂,理当暂隔,分离之际,能不泫然。”郑亦泣下。乃大宴会,与别曰:“后三年,当相迎也。”郑因拜辞。

  郑乘马出门,倏忽复至其家。其家人云:“郎君出行后,其马自归,不见有人送来。”郑始寻其故处,唯见大坟,旁有小冢。其左右人传:“崔夫人及小郎墓也。”郑尤异之,自度三年之期,必当死矣,后至期,果见前所使婢乘车来迎。郑曰:“生死固有定命。苟得乐处,吾复何忧。”乃悉分判家事,预为终期。明日乃卒。     ——唐·张读《宣室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耳中但闻风鸣,奄至一处         奄:突然

B.然幽冥殊涂,理当暂隔           涂:通“途”,道路

C.向暮,一婢前白                 向:对着

D.乃悉分判家事,预为终期         悉:详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年可四十许           其可怪也欤

B.郑见逼,不知所对     适蒙见顾,良深感慕

C.乃悉分判家事         乃大宴会,与别

D.何故相迎             无怪相屈耶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且以清门令族,宜相匹敌       B.姿容可爱,立于东阶下    

C.倏忽复至其家                 D.明日乃卒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荥阳人郑德懋,曾经有一次独自骑马出行,遇到一名姿色非常美丽的女子,强行把他连人带马请进一座庄严华丽的大宅院。

B.郑德懋听说崔夫人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非常害怕但不得已只有答应,后来见其女儿姿色甚艳,这才高兴起来。

C.郑德懋在崔家停留了百余日后,因思念家中亲人而要求回家,崔夫人和女儿没有强留,在一次大宴会后洒泪相别。

D.郑德懋回到家后再去寻找崔夫人宅院,只见大坟与小冢林立,郑悲痛欲绝,三年后他知道自己死期已到,安排好家事后溘然而逝。

5.用“/”给句子①断句,把②③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引 郑 郎 出 就 外 间浴 以 百 味 香 汤 左 右 进 衣 冠 履 佩。(2分)

②然幽冥殊涂,理当暂隔。分离之际,能不泫然。(4分)

译文:                                                               

③郑尤异之,自度三年之期,必当死矣,后至期,果见前所使婢乘车来迎。(4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鲁迅”的“现代价值”(节选)

钱理群

①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 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②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世界性。其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相互影响性,一是平行性。所谓“平行性”,就是说,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鲁迅”,是指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柳中夏教授所说,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③另外还有些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们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但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者是鲁迅的研究者,却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日本的竹内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所创造的“竹内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视为“从鲁迅出发的竹内好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鲁迅”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④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 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最近二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的路’。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了‘现代(二十世纪) 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毛泽东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

⑤这样的情况,在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⑥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 “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这一方面。

(《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

1.下面对“相互照射的镜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具有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的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的世界性。

B.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因此思想家、文学家们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

C.思想家、文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

D.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

2.以下说法不属于文题中“鲁迅”的一项是(   )

A.不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而且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的思想、文学和他的实践。

B.指20 世纪的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C.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的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某些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

D.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研究者。

3.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是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世界性的两种表现形态;作者侧重阐述了“平行性”,以说明“鲁迅”。

B.第三段提到日本的竹内,是为了证明他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既能阐释鲁迅,也能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C.第四段指出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两种思潮,是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的现实背景,同时引文也说明了“鲁迅”的价值。

D.文章的结尾,作者又针对性地提出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问题,从一个大的的背景下来认识“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并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近段时间由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宣布对南海部分岛礁拥有主权,致使我国维护南海领海、领土主权完整的行动越来越困难。

B.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将在广州海心沙岛隆重举行,各大报纸届时都将对亚运会开幕式在显著位置作详细报道。

C.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塑造出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D.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技发展水平则是一个国家富强与否的标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