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和上文构成排比句。(8分)
幸福是一件伴生物。没有在冰天雪地里踟蹰过的人,不会感到暖室轻衾的舒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报 秋
宗 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命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4分)
(1)作者为什么吃惊?
因为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因为
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不超过12字)。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六个“便”宇和五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8分)
(1)反复用“便”字的好处是:
(不超过26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字)
4.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6分) (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向下比、工作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G.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们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它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们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思 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978年)
1.思念是抽象的思维,是无法具体把握的情感,作者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表现“思念”的?“思念”在作者笔下具有怎样的意蕴?(4分)
2.“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两句诗在诗中有何含义? (4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雨 后 池 上
刘 衯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能样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周语》)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矣 堪:能忍受 B.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违逆
C.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阜:丰富 D.三年,乃流王于彘 流:流放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告,则杀之 B.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C.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D.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3.下列各句括号中列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
B.王怒,得卫巫,使(之)监谤者,以(之)告,(王)则杀之。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厉王)成而行之。
D.吾能弭(国人)谤矣,(国人)乃不敢言。
4.全都表明天子听取谏言重要性的一项是( )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②为民者宣之使言 ③是以事行而不悖 ④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对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B.在如何对待百姓公开议论朝政的问题上,厉王没有听取召公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卫巫的主张,对百姓采取“弭”的态度,予以镇压,施行暴政。
C.厉王对自己“弭谤”的做法沾沾自喜,而召公以“川壅而溃”设喻,劝说厉王对待百姓的议论应该采用“导”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国家昌盛。
D.厉王没有听从召公的劝谏,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这个地方,使他们再也无法议论朝政。
6. 翻译上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