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至今,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的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1.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经典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外化在文学作品的表现,通常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追求。

B.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考验的,所以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和范式。

D.文学经典之“道”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与感染读者,成为读者评判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的尺度。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批判无不受沉淀在人们内心的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追求的影响。

C.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是评定经典的重要条件。

D.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影响。

3.源于儒、道家的审美意识成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准则经历了哪几个步骤?(4分)

                                                                              

                                                                               

4.评定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尺度是什么?(2分)

                                                                              

                                                                                

 

1.B 2.D 3.(1)这种审美意识影响了文人审美人格境界的建构。 (2)文人对这种审美意识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 (3)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乃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4)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文学经典作品创作、接受与评判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4.⑴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⑵重“情”的追求。即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 【解析】 1.因果倒置。 2.还有道家思想影响。 3.每层意思一分,共4分。 4.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某电视台准备推出一则主题为“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的公益广告,意在用人们真实感人的行动细节来唤起人们的公德意识。请仿照下面的镜头和画外音的示例,请从另一个角度为这一主题再设计一个细节性镜头和画外音。

[主题]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

示例:[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小伙子,将别人扔在垃圾桶外面的废弃物放入了垃圾桶。

[画外音]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的距离。

仿写:[镜头]                                                                               

[画外音]                                                               

 

查看答案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使用比喻修辞手法。(4分)

示例:一页历史,是一面镜子;擦亮了镜子,你呼唤着理性和良知。

一颗沙砾,是一种苦痛;历经了苦痛,你孕育了圆润与晶莹。

                                                                     

                                                                     

 

查看答案

某中学向全校师生广泛征集新校区各楼群的楼名,在学校举行的楼名征集听证会上,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创意命名为“躬行楼”,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如果你就是这位同学,请你写出把实验楼命名为“躬行楼”的两条理由。(4分)

答: ①                                                                     

     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让读者受益匪浅。   

B.2010年11月10日,央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专家分析称,央行此举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信贷进而控制通胀。

C.日方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渔民和渔船,并扣押船长。对这一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中国公民人权的行径,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

D..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粮、油、肉、蛋、奶等主要食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几年,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风起云涌。换个领导,换套思路;换届班子,换套做法,美其名曰“创新”,实际是穿新鞋走老路,只是拿“创新”唬人罢了。

B.再猖狂的犯罪分子也逃不过公安人员的火眼金睛,当贩毒集团的头目得知自己已经被公安人员包围时,如惊弓之鸟,无处可逃。

C.5月11日,北京警方将娱乐场所“天上人间”夜总会查封,随即,一场发轫于北京的扫黄行动迅速向其他地区蔓延,迄今,这场风暴已刮向全国多个省市。

D.《孔子》的主题歌《幽兰操》首唱后,激起千层浪。网友们壁垒分明,一部分人对诗词的改变和韵律大大不满,对天后的唱功也发出“王菲老矣”的感叹;另外一部分人却大赞“很王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