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分) 甲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分)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⑴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待人的什么原则?(1分)
                                                                      
⑵请简要分析“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3分)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君子”。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对“君子”的精神追求,对“君子”的道德水准,对“君子”的修养,都有具体的阐述,提出了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一系列的标准。如此多的标准,如此高的要求,显然不现实,从这可以看出孔子属于一个理想主义者。
上面的语段对孔子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甲 ⑴忠,即尽心待人的原则 ⑵“仁”是“礼”道德情感的依据和基础,“礼”是“仁”在制度和礼节上的表现形式。孔子提醒乐师注意脚下,向他介绍在座的仁,这都是相师之道,是礼节,孔子帮助乐师,能做到言辞恳切,礼节周到,态度诚恳,是有仁爱之心的表现。(关系1分,结合材料2分) 乙 正确。“君子”的标准很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君子”一词的确寄予了孔子的美好理想,从某个角度来讲,孔子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理想,才使人们有了追求的目标,有了奋斗的方向。(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1)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分)
                                                                                     
(2)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①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遭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注:①欢咍嗢噱:欢快大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延之使奏其技延:邀请

B.致敬亭于幕府致:引来

C.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目:看待

D.援古证今援:引用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富贵若此以为莫己若者

B.如优孟摇头而歌客逾庖而宴

C.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把柳敬亭放在宋明以来演史小说盛行不衰的广阔背景上,认为柳敬亭填补了一段空白,突出了柳敬亭在古代说书艺术史上的地位。

B.柳敬亭在莫后光的指导下,说书技艺经过三重境界的提升,达到了精妙的程度,就先后到了扬州、杭州、金陵等地,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C.宁南不懂说书,他赏识柳敬亭是看中了柳敬亭的才能。柳敬亭参与军中机密大事后,朝中官员对他十分尊敬,称他为柳将军,他也心安理得。

D.此文取材精当,详略得宜,文末的“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是对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度赞誉,也是文章的点晴之笔,倾注了作者对忠臣义士无限仰慕的思想感情。

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5.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 锐
①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②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③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④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呜?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⑤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⑦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⑧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结合前三段,简要回答。(4分)
                                                                                       
2.解释画线句子“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在文中的含义。(2分)
                                                                           
3.文中第4段写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简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4.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4分)
                                                                         
5.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在文中含义是什么?文章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 画 同 源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对于书画同源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其关注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源”字作何理解。
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人们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作为最古老的文字种类,甲骨文无疑是从最原始的图画发展成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记事符号,而这些字除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这些图画文字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而作为文字先祖的图画自是毫无疑问的成为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独具东方气韵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石了。
对书画同源的 “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出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苏东坡就曾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故而绘画艺术中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的写意画,无论写意山水也好,还是写意花鸟也罢,就是以贵在得其神髓而为世人所推崇;若画不能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已,不能称之为画了。而书法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笔划、间架、章法来表达意境,必须“得意而忘象”方可谓佳作。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文字、图画都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直抒胸臆的桥梁,成为人们宣泄感情的工具。而书法与绘画艺术更是因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他们不再是死的作品,而成为其作者活的人生写照,成为了有“心”之物。 以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例,其画竹,除了尽现竹清冷含蕴的神髓之美,也赋予其笔下的竹一颗心,将自己的品性与竹子重叠在了一起;其写字,也是同样将人生之感悟融入其中,所以“难得糊涂”才成为其书法的名篇。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书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记录的工具性特点将会越来越淡化。

B.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使中国画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

C.中国书画追求抒情艺术意境,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达到“遗貌取神”“得意而忘象”的佳境。

D.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艺术史的基本理论,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种类,它除了具有象形和指事功能外,也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是属于图画文字。

B.中国的绘画艺术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故中国画具有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具有抽象之美。

C.中国写意山水和写意花鸟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它借助水墨、淡彩等来表现绘画内容的神韵而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借助文字抽象的形来表达意境,郑板桥据此书写的 “难得糊涂”,才成为书法中的名篇。

3.“书画同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出概括。(每条不超过12个字)(3分)
                                                                        

 

查看答案

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人造汽油”,他们决定在牛津大学设点宣传该产品。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宣传广告。要求:只写广告的宣传鼓动内容;至少使用一种修辞;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100字左右)(5分)
“人造汽油”就是氢燃料。由于成分为氢气,燃料燃烧时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对环境毫无影响。
氢燃料的环保性很早就为人所知,氢能的主要使用方式是氢的直接燃烧和氢燃料电池的电化学转换。但现有的氢储存技术成本昂贵、安全稳定性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伦敦大学学院鲁特福德·艾普顿实验室和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们研究出一种把高密度的氢挤压进小水珠的方法,这样储存的氢能以液态形状倒出或泵进油箱,就像普通汽油一样。解决了氢的储存问题,氢燃料的全方位普及便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此形成的小水珠核心为纳米结构的氢化物,而外壳则是高分子聚合物构成的氢化物载体,十分易于燃料储存。牛津大学的史蒂芬·沃尔克表示:“我们制造的这种取代传统燃油的高容量的储氢材料适用于燃烧汽油的现有汽车,因此无需对车进行改造。”
据悉,一箱这种未命名的“人造汽油”至少能支持汽车跑300—400英里(约合483—644公里),里程数与传统汽油的一致。“人造汽油”每升的价格是人民币2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