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观察下面的图表,请就10年来中日两国GDP发展的走势,从比较的角度,写两条结论性...

观察下面的图表,请就10年来中日两国GDP发展的走势,从比较的角度,写两条结论性的语句。(4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根据柳永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60字。(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黄   昏

季羡林

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③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夜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④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⑤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⑥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里。它带来了阒静,你听:—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象—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生命中黄昏很多,但真正愿意停留欣赏的人不多.真正觉得黄昏美的人也不多。

    B.作者从文学的角度提出黄昏从哪里来的问题,又从地理的角度作了科学的回答。

    C.文章反问、设问的修辞使用频繁,句式灵活;比喻的手法使用居多,语言生动充满诗意。

    D.作者告戒人们:黄昏很美,应该驻足停留,多欣赏一下美丽的黄昏。

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划线句于的内容及表达效果。(5分)

3.第⑥段划线句子主要从两个角度写黄昏,是哪两个角度?分别写出了黄昏的什么特点。(4分)

4.文中反复提到“黄昏给人们关在门外了”,这样说有何用意?请结合十人经历,简要谈谈你对“黄昏”的感悟。(6分)

 

查看答案

填空(6分)

   (1)《致大海》表达了对大海一样的自由精神的热烈追求。其作者        是19世纪俄    国最伟大的诗人,

   (2)徐志摩是____诗派的代表人物,《再别康桥》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3)中国古典诗文中有不少关于声音的句子。有时气势宏大,如“        ,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官赋》).还有“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时借无声表达有声无法表达的情感,如“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还有“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晚望

周  昂

烟抹平林水退沙,碧山西畔夕阳家。

无人解得诗人意,只有云边数点鸦。

    [注释]周昂(? -1211),字德卿,河北西路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二十四岁擢第中进士,任南和主簿,迁良乡令,入拜监察御史。因诗坐谤讪罪,谪贬东海十余年。

   (1)诗的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诗的三、四句“诗人意”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无人解”而只有“云边鸦”却能解?(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套①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套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令其诗再在,可孝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兰之台而始哭套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舟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甓,如入墟墓。还,与舟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阙,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舟中。舟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下可留,登岸宿乙宰。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②,如《秦楚之际》。令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注】①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

②《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             适:恰好

    B.还,与舟人治祭具                 治:置办

    C.既济,疑有神阴相                 相:帮助

    D.再拜跪伏,祝毕                   祝:祝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对文天样怀念和敬仰的一组是                (    )

    ①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②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

    ④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

    ⑤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

    ⑥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声泪交并的泣血之作,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行文风格堪称沉郁顿挫,一字三叹,痛泪激溅满纸,读来令人悚然动容。

    B.在写西台恸哭的祭礼程序中,作者宕开一笔写道“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随后又回到现实,发出了“江山人物,眷焉若失”的感慨,这种历史的回味加重了作者的失落与沉郁。

    C.这是古往今来哭人之作中的一篇奇文,它哭英烈而不直书英烈的姓名,全文重点叙述英烈的业绩,将全部的笔墨倾洒在生者对英烈亡灵的哭祭上。

    D.本文在悼念文天祥时,表现得隐晦曲折。奠者为谁,并不明示,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通篇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仅以“甲乙丙”称代。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3分)

译文:                                                                    

   (2)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3分)

译文:                                                                   

   (3)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4分

译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