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空。(6分) (1)《诗经·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① ,靡有朝矣”...

填空。(6分)

(1)《诗经·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①      ,靡有朝矣”,表现了女子婚后生活的勤劳与辛苦;《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    ②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状织女织布之繁忙和织布不成的忧思;王维《山居秋暝》“        ③        ,莲动下渔舟”,描绘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和开朗;王实甫《长亭送别》“        ④        ?总是离人泪”,表现了女子离别亲人时的伤感。

(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    ⑤    的话本小说《警世通言》,描写了京城名妓杜十娘的爱情悲剧。

(3)英国诗人和剧作家莎士比亚的《    ⑥    》,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和对爱情的理想与追求。

 

①夙兴夜寐  ②札札弄机杼  ③竹喧归浣女  ④晓来谁染霜林醉  ⑤冯梦龙  ⑥罗密欧与朱丽叶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1)把“回头烟柳渐重重”中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每题3分。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以资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万亿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乃决杖释之。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二十四年,分立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言至元钞公私非便。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璠何人,敢沮(jǔ,阻止)吾钞法耶!”欲当以重罪。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拜尚书左丞。亲王戍边,其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失将士心。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燠(yù,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乃如绍言以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然朕之府军,岂少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事遂寝。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哥欲奏请赐绍,绍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大德三年,移河南省。明年卒。有诗文数百篇。

(《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贷:饶恕,宽恕

B.岂不与诏书违戾乎      戾:违背,违反

C.迹其所尝行赂者       迹:捉拿,擒获

D.马左丞忠洁可尚       尚:尊敬,仰慕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②③⑤      D. 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在这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B.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璠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璠辩解,使他免于重罚。

C.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D.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桑哥倒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3分)

答:                                                          

 

(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4分)

答:                                                           

 

(3)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3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这与现今社会的传播媒介无关。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在网上能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相关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主要来自个人直觉和判断,其舆论价值容易因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说明人心深处仍存社会良知,但其讽刺意味削弱了反映社会“杯具”现实的力量。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流行有着中国特色,是网络政治化的具体体现,可能会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4.根据文意推断,热词如何逐渐转“凉”并消失?(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A. 对于怎么看待人口零增长,陆杰华认为,“过去认为零增长是好事,那时是考虑到人口是人‘口’,要占有资源,但人口也是人‘手’,是劳动力和家庭供养,零增长不完全是个好事,要看结构的变化。”

   B. 虽然尚无配套的处罚条例,此次禁烟有两个积极意义:第一,将对公共场所的经营者

和消费者起到警示作用,公众意识将得到提升。第二,包括餐馆、酒吧等经营场所以及车

站候车室、封闭式站台等非经营区域将全部取消“吸烟区”。

   C. 凯特握着威廉王子右手,随大主教说:“我,凯瑟琳·伊丽莎白在神圣的婚约中以你,

威廉·阿瑟·菲利普·刘易斯作为我的丈夫,今后无论顺境或逆境,无论富有或贫穷,健康

或疾病,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把我们分开。”

   D. 现代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物质高度丰裕的社会,从本质上讲,现代社

会首先是一个公民社会。什么是公民社会?就是民主、法治社会、平等社会、宪政社会。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两年来,蔬菜、肉类、服装、鸡蛋、食用油等农副产品普遍涨价,与之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也开始提价。

B.1989年上海率先进行了夜景照明建设,此后,城市光环境建设经历了逐步从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地区向内地推移。

C.中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历时最长、单公里造价最高的山区铁路——宜万铁路已于12月22日全线通车了。

D.据中国社科院相关部门预测,今年中国网络购物总额接近5000多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