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组是 A.温馨xīn 装载zǎi 商贾gǔ 轻...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组是

A.温馨xīn         装载zǎi       商贾gǔ         轻歌曼舞màn

B.遒劲qiú         整饬shāng     觊觎jì          蓊蓊郁郁wěng

C.粗犷guǎng       倜傥tì        奶酪nào        鱼跃鸢飞yuān

D.辟谣pì          炽烈chì       挣扎zhá        鹬蚌相争bàng

 

D 【解析】(装载zài    整饬chì       奶酪lào)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起点”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照要求答题。

    标题:              

    据美国政府资助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去10年里已有数千所公立学校停开外语课。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国家需要更多通晓外语的人才拓展全球业务和外交。但与此同时,外语教学出现了一个让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兴奋的趋势:全国许多学校纷纷开设汉语课。

    一些学校是自费开设中文课,而有数百家学校得到了一些资金帮助。中国政府从国内向世界各地派出汉语教师,而且负担部分的薪水。当前由于金融危机,许多美国学校预算吃紧,中国的援助让他们难以拒绝。

    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据美国政府的调查粗略估算,现在美国可能有1600所公立及私立学校开设汉语课,而10年前只有约300所。而且,开设汉语课的学校数量还在急剧增加;参加汉语高级考试的学生数量正迅速增长,今年有可能超越德语成为高级考试的第三大外语门类,仅次于西班牙语及法语,而德语、阿拉伯语等课程则在部分学校被逐步取消。

专家们说,汉语热的出现基于若干因素。家长、学生及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中国正成为一个全球重要国家,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中国教育部所属的“汉办暠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与美方的合作项目,也起到推动作用。

——节选自美国《纽约时报》1月21日  朱庆和译

   (1)给这则新闻加上标题。(2分)

        标题:                                

   (2)结合材料内容,请你简要概括美国出现“汉语热暠的原因。(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寓言,按要求答题。

蝜蝂传

    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栙,辄持取,其首负之栚。背愈重,虽困剧不止栛也。其背甚涩栜,物积因不散栞,卒踬仆栟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栠。至坠地死。

    【注】①爬行时遇到东西;②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③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④不光滑;⑤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⑥被压倒;⑦不肯停下来。

    读了上面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怎样的启示?字数在100字以内。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听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暠,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暠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暠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季羡林散文精选》)

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梳理。(4分)

    答:                                                                     

                                                                              

2.第⑤段中“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为何着一“竟”字?(6分)

    答:                                                                     

                                                                              

                                                                              

                                                                              

3.第⑤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暞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4.第栛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从文中看,“听雨暠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折射出了哪些人生境界?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概括。(8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钮卫星

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⑤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⑥“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说明: 6ec8aac122bd4f6e。同时科学也需说明: 6ec8aac122bd4f6e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1.下列有关“中国科学普及的现状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将一团团药渣泼洒到路上,以乞求药“倒暠病除;人们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字区分凶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在大众层面上的普及。

    B.从中国民众在日常行为中对迷信的延续,到目前中国的媒体对航天飞行的神秘性、尊贵性和神圣性的倾心,作者认为目前社会已由传统的迷信步入新的迷信,科学启蒙任重道远。

    C.作者认为中国的航天活动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是一种政治活动,而新闻媒体在宣传上更应该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

    D.前沿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学普及的力度不够,响应者不多,是导致中国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的原因之一。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与迷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起先以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冲破迷信的阻碍,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科学又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将被迷信击败。

    B.本文将中国科普现状与美国科普现状进行了对比,从而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问题本质,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C.对于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张贴“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暠的标语,报纸和电视节目强调孤立的科学事实等做法,作者认为这不足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破除迷信。

    D.正是因为美国有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的普及,从而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科学意识与理性精神深入美国公众心灵深处的局面。

3.要实现“科学在中国真正普及暠的目标,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6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