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叮玲铛琅叮玲铛琅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 “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象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惟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象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他!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它在哪儿呀,奶奶?”
“什么,你说什么?”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他。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他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他,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析】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若改为“钟声”或“飘在天空中的钟声”,你认为怎样?请简析你的理由。(4分)
                                                
                                                
2.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从童年生活回忆写起,而且将童年生活的回忆写得细腻入微,请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3.4.简析“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这句话的作用。(4分)
                                                
                                                
5.文章结尾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根据文章信息,适度推断,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赋予“故乡”的“新意”。(4分)
                                                
                                                
                                               

 

1.我认为不行。(1分 )  “消逝的钟声”中的“消逝”一词,概括了城市钟声不再的事实和由此而产生的怅惘之情,有概括文章主旨的“点睛”之功。(1分 )   “钟声”显然过于宽泛,“飘在天空中的钟声”虽然也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文段,但太偏离中心,可能会误导读者对本文的理解。(2分) 2.(1)详写童年生活,意在突出(衬托)聆听“晚祷的钟声”的意外和惊喜;(3分)(2)为后文作铺垫,使“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的“童年”显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倘若不详写童年生活片断,“我好像……童年”这样的句子就会只具“语言的空壳”)(3分) 3.这段文字以景物描写诗意化地表达聆听钟声时的美妙的心理感受,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2分)借助环境的沉稳与宁静,烘托了极为纯净的钟声对“我”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洗礼,表现了“我”归于沉稳而进入忘我境界。(2分) 4.故乡是曾经拥有过的超越时空限制的自由的心灵世界。 【解析】 1.略 2.略 3.略 4.(大意符合即可得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2)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3)            ,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李密《陈情表》)
(5)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挑衅(xìn)褊小(biǎn)忖度(dú)同仇敌忾(kài)沉淀(diàn)

B.稍息(shāo)执拗(niù)苔藓(tái)自怨自艾(ài)谙熟(ān)

C.炽热(zhì)粗犷(ɡuǎnɡ) 歼灭(jiān)相形见绌(chù)埋怨(mán)

D.怨懑(mèn)横祸(hèng)拘泥(nì)力能扛鼎(gāng) 龋齿(q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让岁月的铁手猛然钳中/我被逐出了多梦的年轮/年轻的军团,吹响集结的号角/以青春的名义,踏上六月的征程/ 
藏起母亲送我的羽纱/套起父亲曾染血的铁甲/亮出我凝霜的利剑/挥一鞭嘶鸣的战马/以青春的名义,勇敢地向六月进发/
狼烟已经腾起/洪流冲决了堤坝/雷声与心鼓共鸣/爱与痛聚上了齿牙/弓已张,剑已拔/十年寒林屏息,只待今朝搏杀/莫问我须眉巾帼/且看销烟尽处,是谁血浸黄沙/
放心吧,我不会战死在六月的堑壕/ 相信吧,我不只为传说中的蟾宫桂花/让我的成人礼,迸溅出涅槃的光华/誓以青春的名义,我一定能够到达!
(《以青春的名义——致兰州一中2011届全体同学》)
根据上面的材料,以全诗或以其中一个诗节为内容,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作业写到很晚,真是杯具!再酱紫,要生餐具了!”“神马都是浮云!”“童鞋都是些菌男霉女,但我肥肠稀饭哦!”近年来,类似的语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小学生作文中,有人把这种现象叫“网络语‘入侵’作文”。不同的群体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看法,并有各自的道理。请选择作文学生、语文教师、语言学家中的二种人物,以他们的身份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论。(5分)
⑴作文学生:                                        
⑵语文老师:                                       
⑶语言专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紧扣第一句话,仿照画线的句子,填写出空缺的语句。(6分)
旅途是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①一路走来,尽收眼底;细细品味,意趣盎然。那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      ,          。②置身于茂林修竹的环抱           ,③有何胸中块垒不可化解?有何尘世污秽不可荡涤?
                       ②                      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