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的词语,每一组的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粮囤/囤积 角逐/牛角 剥削/盘剥 落枕/落下
B.牲畜/畜养 伺候/伺机 供应/供职 薄饼/薄情
C.湖泊/血泊 乘机/乘便 度量/忖度 提防/提供
D.蕴藉/慰藉 本分/分配 寄宿/宿儒 果脯/胸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两题任选一题)
(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 。
(苏轼《定风波》)
(2)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
,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说到底,孔子不过是这一轮“文化热”的一个标签或符号罢了。 ,
。 , 。 。
,其在文化传播的同时不免存在割裂、扭曲之嫌。
①而且,这样的“热”更大意义在于眼球率
②甚至包括眼下同样大热的曹操,也一样被标签化、符号化了
③这样的文化标签或日文化符号其实很多,老子、庄子等等都是
④可能有更多社会心理、文化认同上的考量而已
⑤只不过这个时候选择孔子
⑥类似“孔子热”这样的文化喧嚣往往止于呼号,缺乏相应的制度、文化、理念上的建设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②⑤④⑥①
c.⑤④①⑥③②
D.③②⑤⑥④①
请结合下面这首短诗的题目和表达特点,在诗中①②③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语句,使其前后呼应、衔接自然、点明题旨。(4分)
望 海
比岸边的黑石更远,更远的是石外的晚潮
比翻白的晚潮更远,更远的是堤上的灯塔
比 ① 更远,更远的是堤外的货船
比出港的货船更远,更远的是 ②
比沉沉的汽笛更远,更远的是海上的长风
比浩浩的长风更远,更远的是天边的阴云
比黯黯的阴云更远,更远的是 ③
①
②
③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4分)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来已有上升的趋势,心理研究人员随机对62位15—23岁“未诊”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患者自身识别率几乎为零,学校、家庭、社会对本病的识别率平均不足1%,一些综合医院的识别率仅为15%左右。青少年抑郁症的种种表现,往往隐藏于其他心理和躯体的症状中,在非专科人士的眼里,与思想品德、个性问题相混淆,或误诊为脑供血不足、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这些症状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叮玲铛琅叮玲铛琅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 “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象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惟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象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他!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它在哪儿呀,奶奶?”
“什么,你说什么?”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他。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他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他,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析】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若改为“钟声”或“飘在天空中的钟声”,你认为怎样?请简析你的理由。(4分)
2.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从童年生活回忆写起,而且将童年生活的回忆写得细腻入微,请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3.4.简析“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这句话的作用。(4分)
5.文章结尾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根据文章信息,适度推断,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赋予“故乡”的“新意”。(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