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A.爱斯梅拉达逃跑时,被修女居第尔抓住,当居第尔拿出一只小鞋时,爱斯梅拉达也拿出一只小鞋。居第尔经过比较两只鞋,才发觉自己抓的正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巴黎圣母院》)
B.堂吉诃德在路上遇见一辆运载狮子的车辆,他想与狮子较量一番,便用长枪挑开笼门,但这匹体格雄壮的狮子对他的冒犯满不在乎,不但没有冲出狮笼,反而掉转身子,慢吞吞、懒洋洋地又躺下了。堂吉诃德在管狮人的假意夸奖之下自以为得胜,并要求管狮人见到国王时,一定要把这件英勇的事迹禀报给国王。还说:“假如陛下问这是谁的英雄事迹,你就告诉他是狮子骑士的……” (《堂吉诃德》)
C.大路上赶来了两群羊。堂吉诃德把公羊、母羊的叫唤,当成是“萧萧马嘶、悠悠角声、咚咚鼓响”,把羊群看成是出现在他面前的左右两支军队。
这是对堂吉诃德“大战羊群”情节的描写。他用长枪向羊群乱刺,也被牧羊人乱石打倒。等到牧羊人走后,桑丘才把他扶了起来。堂吉诃德对他说,自己被魔法师作弄了。魔法师由于妒忌他胜利,便把敌对的两军变成两群羊。(《堂吉诃德》)
D.“跃马过檀溪”的是刘备,“威震逍遥津”的是张辽,“百骑劫魏营”的是甘宁,“抬榇决死战”的是许褚,“拔矢啖睛”的是关羽。(《三国演义》)
E.爱斯梅拉达被冤枉刺杀弗比斯,当她被架上囚车时,卡西莫多从教堂正面滑下,冲向两个刽子手,挥拳将他们击倒,然后一手夹起爱斯梅拉达,一个箭步蹿进了教堂。(《巴黎圣母院》)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觉慧背着高老太爷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发此事,结果觉慧遭到高老太爷的严厉训斥,但觉慧没有屈服,高老太爷勃然大怒。(《家》)
B.孙权采用鲁肃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临行前交给刘备三个锦囊,并吩咐说:“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刘备和赵云等到了南徐,依锦囊妙计破了东吴之计,娶了孙权之妹返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
C.吴荪甫的脸色突然变了,僵在那里不动,也不说话;他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这一阵过后,他猛地跳起来,像发疯的老虎似的咆哮着:他骂工人,又骂莫干丞以下的办事员……
正在为家乡农民暴动而烦恼的吴荪甫听见账房莫干丞报告说削减工钱的消息已经走漏了风声,引发了工人罢工工潮时,十分愤怒。(《子夜》)
D.爱斯梅拉达被卡西莫多劫持时,弗比斯救了她。在弗比斯的马上,爱斯梅拉达被弗比斯英俊的容貌和解救她的恩德所打动,并与他互诉衷肠,而这位年轻的军官也爱上了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巴黎圣母院》)
E.“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孩子,我想过人的生活。”就在她迈着很快的步子,连眼皮也不抬,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他脑海里掠过这样一些想法……
“他”指的是涅赫柳多夫。涅赫柳多夫靠彼得堡朋友副检察长谢列宁的帮助,将马斯洛娃由原判服苦役改为一般移民流放,因此涅赫柳多夫觉得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妨碍他们共同生活了,于是萌生了这些想法。(《复活》)
(理科)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高@考3资%源**网
爱国首先要爱自己的同胞,扶危济困、匡扶正义,而不能“不爱国人却爱国,只爱民族不爱民”。
——“爱国”是个好词,该不该爱国不是一个问题,怎样才是爱国,一些时候却成了一个问题。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思考、见解?请根据以上材料所给的信息,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作文(70分)(文科做18题,理科做19题)
(文科)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朱永新
请根据以上材料所给的信息,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上海胶州路728号那场不该发生的大火,终于还是发生了。无论怎样努力的救援,都不能让滚滚烈焰中的同胞逃出生天。紧接着,是河南中平能化集团矿难,贵州大坡煤矿透水事故,总共49名矿工兄弟死亡。最新消息则是,11月30日,湘潭县谊德煤矿透水,至少7人被困井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人民日报这篇时评标题,就显得特别振聋发聩。
是的,是到讨论生命与发展的优先排序的时候了。这是因为,生命权利与发展的冲突,已经太多,由此引爆的生命悲剧,也实在让人应接不暇。矿难,血拆,火灾,泥石流,石化爆炸,工业污染……几乎每天都有突发灾难,几乎每天都有同胞遇难,仿佛一场连绵不绝的冷战争,不知伊于胡底。
所有这一切,据说都是发展的代价。发展是硬道理,往往被曲解为一切为发展让路,包括生命。正是出于这样的曲解,怎样的灾难,怎样的悲剧,都不能打动某些人的铁石心肠,发展往往蜕变成排他性的发展,不顾一切的发展,亦即冷酷的发展。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理念,被广泛沿用到和平发展时期,成为某些人的主导思维。所以业主自焚的熊熊大火无法动摇他们强拆的决心,他们会镇定地指挥强拆队伍继续推进;所以在业主因强拆不幸遇难之后,他们可以毫无愧疚地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护;所以当宜黄血拆震惊中外之时,宜黄部分官员竟会有着迥异于舆论的判断,不是同情死伤累累的钟家,而是同情仅仅被免职的宜黄主官。
那些主张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主张发展可以不计代价的人,相信也并不愿见到悲剧的发生,相信也曾阻止悲剧的发生。不愿死人,人同此心,他们不会例外,这毋庸置疑。但更毋庸置疑的是,他们不愿见到悲剧的发生,但也不怕悲剧发生。他们不愿死人,但也不怕死人。所以,尽管他们也曾阻止悲剧,但他们没有尽到全力,不肯望自焚而止步,不肯望跳楼而止步。发展,就这样往往成了嗜血图腾,而凌驾于生命权利之上。
不怕死人,这正是导致一切生命悲剧的终极原因。这种心理反映到体制层面、公共政策层面,就是死得起人。只是因强大舆论,才从宜黄事件起,将导致血拆悲剧的责任人免职,而在此前如媒体报道,拆出人命的地方官员个个都在,这咄咄怪事无疑披露着一个荒诞的逻辑,那就是,GDP少了是要丢官的,但为了GDP逼死人,则可以不丢官。生命和发展优先排序的本末颠倒,至此昭然若揭。
不仅体现于仕途安排上,死得起人更体现于经济安排上。因为生命的无辜夭亡,责任人不仅要丢官坐大牢,更要在经济上赔得倾家荡产,如果能这样明定刑典,就会让所有无良企业和无良官员,哪怕仅仅出于盈亏算计,也不敢对生命轻慢。但是惩罚性赔偿的缺位,使得生命的价值可以很轻松地换算成责任人容易承受的数目字,甚至可以将这数目字事先就摊入成本预算之中。人可以死企业不能倒,生命赔偿要服从企业盈利或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生命和发展优先排序的本末颠倒,在这里再次得到无情的印证。
是时候了,是时候对传统发展逻辑全面反思了,是时候对生命和发展的关系拨乱反正了。现在不是倡导包容性增长吗?这里的包容,首先应当包含生命。“发展为了人,安全第一位。我们要安全发展,不要血淋淋的发展。”《人民日报》时评这一振臂之呼,理当升级为全民共识,升级为发展方式转型的指南。
回顾一下前不久的智利矿难吧。整个国家都被矿难动员起来,整个国家都为救援行动起来,他们事实上是把矿难当做了国难。这才是对待生命的正确的态度。不仅矿难即国难,而且每次灾难都应是国难。因为,国不是别的什么,国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国民,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的。国是所有国民的生命共同体,所以,每一次生命悲剧都不可能是孤立的事件,每个同胞的生命权利都攸关所有同胞的生命权利。无分贵贱,无分穷富,无分老幼,每个国民的生命安全都应受到国家的同等保护。
在这点上,没什么口子可开,没什么条件可讲,发展也不可以!如果让发展蜕变成吞噬生命的黑洞,发展不只对遇难者毫无意义,对所有幸存者也没有意义,因为,生命悲剧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可能是主角——纵然生命悲剧都是小概率事件,但谁又能担保,那样的小概率不会有一天轮到自己头上,今天的幸存者不会是明天的遇难者?
(1)请概括材料的内容。(3分)
答:
(2)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7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马裕藻:被人忽略的那面
张伟
马裕藻(1878-1945)字幼渔,浙江宁波人,音韵学家、文字学家,曾任教北京大学国文系。
这位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被戏称为“好好先生”,并非没有道理。
在朋友眼里,马裕藻性格平和,对人甚是谦恭,即便是熟识的人,也总是称某某先生。他喜欢与旧友聊天,可偏偏自己又不善言谈,因此多数时候,都是他在一旁点头微笑。
当时的国文系学生,对马裕藻既无惧意,也无敬意。因为马主任虽然在音韵学和文字学上造诣不浅,但在行事方面,不见突出,讲起课来,口才也不见佳,“平庸沉闷,使人思睡”。
他甚至会不经意透露一些关于自己妻子贤惠的故事,以至有一次上课,学生揶揄他:“这一次还请老师给我们讲讲内人的事情吧。”
结果,学生们给这个宽厚长者下了个尖刻的评语:“糊涂”。他却依然以他的好脾气,笑脸相迎,周旋于各派之间,在大庭广众之中,从容应付,甘心当他的“沙龙教授”
今天,我们只能从回忆录里领略他的风采:朴素的长袍和黑皮鞋,使他显得有点“骆驼”,但“北大国文系之负盛名,他实在是首创的开国元勋”。
可惜,这位开国元勋在职业舞台的最后一幕,仍是一副辛酸的“可怜相”。
胡适任文学院院长后,厉行改革,马先生系主任的位置岌岌可危。他写了一封长信,历数自己任上的基本工作,说明国文系改革面临的困难,对胡适不满意的地方进行解释。据看过信的人评论,那种语气,“就是下级向上级提交的一份报告和答辩”,透着愤懑和无奈。
随后,他辞去系主任职务,带着“好好先生”的头衔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即便偶尔被提起,也往往是作为陪衬。甚至没什么人记得,中国最早的一套拼音方案出台,功劳主要应记在马裕藻名下。K^S*5U.C
难怪多年后北大一名学生替他抱不平:大大一厚本《北京大学校史论著目录索引》也找不到他的踪影,他在北大国文系做了14年的系主任,竟没有什么人为他写下纪念性的文字。
历史几乎遗漏了这位老人在笑脸背后深藏的跃动姿态。
据说,在他任系主任时,家里有个年轻人要报考北大。有一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探问马裕藻:“不知道今年国文会出哪类题?”马主任顿时大怒:“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诉你考题吗?”
北平被占领时,有同学请他写些字留作纪念。他却说:“真对不起,现在国土沦陷,我忍辱偷生,绝不能写什么。将来国土光复,我一定报答你。”
这是看惯了马式宽厚的人无法想像的一面。学生张中行在与马先生接触日久之后,一改先前对老师的认识:大家把他的宽厚看作无原则的迁就,其实,他律己很严,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让。
北大评议会的许多教授,更是领教过他容易激怒的作风。在评议会上一旦遇见不合理的意见,他总是大声叱咤,一点不留面子,与平常的态度截然两样。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事件时,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下令解散女师大。不久,北大评议会决议:章士钊为教育界罪人,北大与教育部脱离关系,马裕藻等人随后发表《北大评议员反章士钊宣言》,不承认章为教育总长。
作为国文系主任,他努力吸收有才华的学者来国文系任教。然而当时新旧两派斗争势同水火,每逢一学年开始,马裕藻常坐着车,奔走于各派之间,一面联络旧交,一面网罗新人,还须适应学生的要求,折衷于新旧之间,谦虚态度令人动容。鲁迅得以到北大教书,便是他亲自邀请所致。
鲁迅认为,1929年左右大革命失败,“南北一统”之际,“正人君子”们树倒猢狲散,离开北平,唯独被人忽视的马裕藻,“未改其面目”。
只是这一切,居然都被忽视了,未能改变人们当年对“好好先生”的盖棺定论
辞职以后不久,适逢北京大学南迁,马裕藻隐姓埋名,住在北京一条小胡同里,足不出户在家读书,“很寂寞,更怀念红楼中的相识”。张中行每次去看他,他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听到什么好消息吗?”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在学生眼中,马裕藻是一个“糊涂”的国文教授,像张中行这样始终能够作出中肯评价的学生是不多的。 |
B.由于胡适对国文系的一些工作不满意,马裕藻只好辞去系主任一职,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不问世事。 |
C.马裕藻虽然行事不突出,口才不佳,但学术造诣不浅。中国最早的一套拼音方案能得以出台,他功不可没。 |
D.文章多处写到马裕藻的外表神态、言行举止,从不同方面刻画了马裕藻的形象,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
E.文章写马裕藻和鲁迅、胡适以及张中行等人的关系,意在说明其性格平和谦恭,善于在各派之间周旋。
2.马裕藻有哪些品质被人忽略了?请简要概括。(4分)
答:
3.文章用不少篇幅写马裕藻被戏称为“好好先生”,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