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4分)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
,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
, 。 ,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十八日①,与黎莼斋②游狼山,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江,明晨及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虞山尻尾东入常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擘③屹立,诡异殆不可状。踞岩俯视,平畴广衍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④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陵、震泽,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镵云⑤。雨气日光参错出诸峰上,水阴上薄,荡摩阖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霭围缭,光色纯天,决眦穷睇,神与极驰。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之所尝居也。嗟夫!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为维摩寺,经乱,泰丰毁矣。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类数百年物。寺僧具酒果笋而饷余两人。日将昃,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称建诗语。寺多木樨华,自寺以往,芳馥载涂。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仲雍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不可上。期以翌日往。风雨,复不果。
二十四日遂放舟趣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篷户,望之了然,令人欲返棹复至焉。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十八日:清光绪二年(1876)秋八月十八日。②黎莼斋:与下文的“赵易州惠甫”均为作者的好友。③騞擘(huō bò):騞,破裂声;擘,分裂、分开。④荡潏(yù):动荡涌起。⑤镵(chán)云:高插云霄。镵,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晨及常熟 及:至,到
B.水阴上薄,荡摩阖开 薄:稀薄
C.自寺以往,芳馥载涂 载:充满
D.遂放舟趣吴门 趣:奔向,赴
2.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虞山之美的一组是 ( )
①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
②虞山尻尾东入常熟城
③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
④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
⑤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镵云
⑥幽邃,称建诗语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行程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全面铺叙的写作手法,将登山越岭所见的景物逐一展现于笔下,让人目不暇接,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B.作者以简洁的文笔点出人文景观,如拂水山庄旧址、破山寺及言子、仲雍墓等,以反衬虞山之胜。
C.通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与喧嚣尘世相割裂的静态的自然,笼罩着一种淡雅的诗意,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人品和藏身山水、超然脱俗的理想。
D.文末表现自己游兴未尽的心理感受,同时与文首“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相照应,揭示此次虞山之游,是以“远望神往”为始,以“回望欲返”为结,首尾呼应而又浑然天成。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
(2)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也。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入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逐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诟,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将谍知来袭 谍:刺探情报的人
B.为参谋,预机画 预:参与
C.习法家言,策事多中 策:谋划
D.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除:废除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善长“有智计”和“甚见亲信”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元璋既赞赏李善长有谋略,又称赞他面对危险形势,临危不乱,有制胜敌人的能力。
B.主帅郭子兴因为轻信传言而慢慢剥夺朱元璋的兵权,此时李善长坚定地站在朱元璋一边,从此朱元璋更加倚重李善长了。
C.太祖起事时,向李善长问天下之计,李善长认为,刘邦虽然知人善任,不喜杀人,五年成就帝业,但如果效法他的做法,就不能平定天下。
D.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居公侯之首,荣宠无双,但由于性格弱点,李善长逐渐被朱元璋厌烦,终至被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①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②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缙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
[注] ①纲舟: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②谠:正直。
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任伯雨“体恤民情”和“正直敢言”的一组是 ( )
A.
B.
C.
D.
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伯雨自幼与众不同,做雍丘县县令时,爱民如子,大力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得入其境。
B.任伯雨担任大宗正丞时,上书高宗,揭发章惇有篡位的野心,奏章上了八次,章惇被贬雷州。
C.任伯雨多次谏言,大臣很畏惧他,皇上也让他少谏或不谏,伯雨不听,后因党事被革职。
D.任伯雨对朝廷忠心耿耿,子捕妻逝,但他处之如常。高宗诏赠他为龙图阁,加赠谏议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