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蝶恋花 暮春
苏 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释]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2分)
答: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答:
下列句中解释全对的一组 ( )
①粪土当年万户侯(使动用法,使……成为粪土)
②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指“我”,谦称)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与今天所说的山东省范围不同)
④何厌之有(讨厌,厌恶)
⑤将军战河北(黄河)
⑥数罟不入洿池(密)
⑦披帷西向立(掀开帐幕)
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⑨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下来)
A.②③⑤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⑧⑨
C.①④⑤⑥⑦⑩ D.②③⑤⑦⑨⑩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C.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渺渺兮予怀
D.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师焉,或不焉 ②箕踞以骂曰
③群臣怪之 ④沛公欲王关中
⑤素善留侯张良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
⑦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⑧齐彭殇为妄作
⑨秦地可尽王也 ⑩吾从而师之
⑾会盟而谋弱秦 ⑿序八州而朝同列
A.①④⑩/②⑨/③⑤⑦/⑥⑧/⑾⑿ B.①④⑨/②/③⑤⑦/⑥⑧⑾/⑩/⑿
C.①⑩⑾/②④⑥⑨/③⑧/⑤⑦/⑿ D.①④⑨/②/③⑥⑧⑩/⑤⑦/⑾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
初为郡功曹,大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徙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
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①。又陈蕃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大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劭从祖敬,敬子训,训子相,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遣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 “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取材于《后汉书·卷九十八》)
[注]①陈定:字仲弓,颍川许昌人,桓帝时曾任太丘县令,以平正闻名乡里。②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去濮阳令归 去:前往 B.常卑辞厚礼 辞:言辞
C.故不造也 造:拜访 D.征,皆不就 就:任职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劭有知人之明的一组是 ( )
①好人伦,多所赏识。 ②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③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④劭初善之,而后为隙。
⑤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 ⑥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3分)
(2)劭鄙其人而不肯对。(3分)
(3)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3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 ,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荀子《劝学》)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赤壁赋》)
(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5)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制芰荷以为衣兮, 。(屈原《离 骚》)
(6)吾师道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