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说明: 底纹(《孟子·离娄上》)

说明: 标志说明: 底纹[注]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说明: 底纹(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说明: 标志说明: 底纹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说明: 底纹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说明: 标志说明: 底纹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说明: 底纹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说明: 标志说明: 底纹(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盂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说明: 底纹相同点。

答:                                                                                        

                                                                                         

                                                                                  

 

(1)D (2)两者都认为礼与仁密不可分(或“仁是礼的思想核心”或“礼的实质是礼”)。(1分)盂子讲要依礼节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兄长;孔子也讲到礼是不能离开仁而单独存在的。(2分) 【解析】(1)手舞足蹈的原因是不能抑制由乐于做仁和义两方面的事所产生的快乐,“恶可已”是“怎么可以抑制”之意。 (2)(一)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孟子·离娄上》)  (二)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  (《论语·八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名著阅读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家》中的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地婉转地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B. 裕华丝厂车间里全速力转动的几百部丝车突然一下子都关住了。被压迫者的雷声发动了!

吴荪甫的裕华丝厂所有的丝车全部停工,愤怒的女工们要求赶走钱葆生、薛宝珠、屠维岳等人。他只好亲临工厂,工人们把吴荪甫的汽车包围住,后来,在屠维岳的帮助下,汽车从厂后门开走了。(《子夜》)

C.吴荪甫朝外站着,脸上的气色和平时不同;他一眼看见李玉亭,招了招手,就喊道:“玉亭,请你到小客厅里去坐一会儿;对不起。”

端午节过去了,军阀混战一天比一天紧张,上海的公债市场波动不定,谣言四起。吴荪甫和杜竹斋的纠纷依然没有解决。李玉亭总打算做和事佬,他认为吴荪甫的刚愎自用是祸根。(《子夜》)

D.黑暗中隐约现出许多狞笑的脸。这些脸向她逼近。有的还变成了怒容,张口向她骂着。她畏怯地用手遮住眼睛,又坐了下去。

夜深了,鸣凤在仆人下房里,静静地想着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这段文字描写她想到自己的归宿,感到恐惧而出现的情景。(《家》)

E.他们开始捶门,又叫“三少爷”,也没有用。觉慧在里面大声说:“我不开。我屋里没有鬼! ”他索性走到床前,躺下去,用手蒙住耳朵,不去听外面的叫声。

高老太爷病重,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当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时,“只有这两扇门是紧紧关住的”。 (《家》)

2.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

(1)《家》中有段话---“觉民一个人在花园里踱了几个钟头,他问自己:‘屈服呢?还是奋斗到底?’这个时候他有点踌躇了,因为决定了怎样行动以后便没有挽回的余地。”请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觉民“有点踌躇“?事情的经过怎样?

(2)请简述《子夜》中吴荪甫最后惨败的情节。

选(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1)首联描绘了一幅                  图(限四字),有什么作用?(2分) 

                                                                              

(2)请从景情关系上赏析本诗(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答谢民师推官书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坐废累年  坐:因为         B.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质:形式

C.若正言之  正:正确         D.至与司马相如同科    同科:相提并论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6ec8aac122bd4f6e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文中对“辞达”和“文采”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只要达到了“辞达”,那么“文采”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而来并且用之不竭。

B.苏轼在文中对杨雄鄙薄辞赋的错误进行指评,指出他错就错在不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出发,而单纯从文章的形式上去结论。

C.苏轼在文中对谢民师诗文的推重,实际上是对自己文学创作见解的肯定。即文学创作一方面要追求表达的最大自由,应该承“行云流水”一样生动活泼而没有限制,另一方面它又要以“止于所不可不止”为条件。

D.本文倡导文理自然,要求作家深切体物,排斥内容浅易而为艰深之文,表现苏轼单纯的文学见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分)

(1)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故不积跬步,                     。

(3)               ,青雀黄龙之舳。

(4)_____________       _ ,只是朱颜改。

(5)芳与泽其杂糅兮,                   

(6)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7)                   ,砯崖转石万壑雷。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9)                            ,泣孤舟之嫠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英国有一科研机构,在观察培养皿上葡萄球菌的生长情况时,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培养皿上发了霉,但又都“静听无闻,熟视无睹”。而细菌学家弗莱明却不是这样,他不仅注意到了这种现象,而且见而生思,提出了“为什么发霉处葡萄球菌不生长”的问题,继而证明出青霉素有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能力,并与其他科学家合作,最终制备出药物青霉素,开辟出了一个崭新的抗生素时代,从而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弗莱明与“不少人”的区别在哪里?你怎样看待他们的区别?请根据你对上述这段文字
的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