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0分) 4月4日,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0分)
4月4日,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声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对此,凤凰网做出调查显示,七成网友不赞同董藩教授“4000万”的言论。而在6日下午,董藩也通过网络发表声明称,“4000万”的言辞仅仅是在激励学生进步。
(1)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内容。(3分)
答:                                                                                       
(2)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
答:                                                                                       

 

(10分)(1)北师大董藩教授的“没4000万不要来见我”言论引来责难。 (2)答案示例一:“没4000万不要来见我”言论有些不妥当。首先在董藩的论述中,他只见金钱,不论其他,一切唯金钱马首是瞻,这显然是一种误区,是拜金思维支配下的极端呈现。其次高学历者贫穷并不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他们毕业后追寻内心的自由,不被权力豢养,不为利益催眉,尽管不能暴得大富,但活得有滋有味,平静而充实,并不能算耻辱和失败了。再次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完全是学生个人选择,教师不能以不发财就不见相威胁,这种暗藏暴力思维的伦理压力,不是为人师者所为。因此我认为此番言论考虑不周,不足为训。 答案示例二:“没4000万不要来见我”言论有其合理之处。首先,“4000万”的言辞仅仅是在激励学生进步,主观上并无恶意。其次从一般情理上来讲高学历意味着高财富本是人的一种正常诉求,不值大惊小怪。再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财富最大化并不是什么可耻之事,作为勉励性言论并非危言悚听,也不应过度反应。所以我认为应该宽容对待这种言论,给它以生存空间。(7分。观点明确2分;阐述内容3分;阐述简明、连贯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①陈光标自己是高调宣传给某基金会捐款多少,但从记者核实的情况来看,那样的“基金会”或部门根本就是“          ,”——这当然也只是记者的一家之言。②如今面对“少捐多报”置疑,陈光标如果不正面高调回应,用事实来说清楚,就不是陈光标的行事风格,更是一种严重的不负责了。③中国现在存在的确不少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在如何用好财富这个大问题上严重不及格。④在这个背景下,陈光标的高调行善,甚至“暴力慈善”就显得格外的耀眼,甚至显得另类。
(1)请在横线上补出一个恰当的成语。(1分)
成语:         
(2)文中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1分)
错别字:          ,更正:          
(3)文中第③处有语病,请改正。(1分)
改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无路可走
鲍鹏山
①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无法和他们和平共处,哪怕是虚与委蛇。他谨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是的,他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掺绝人寰的战士。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
②屈原坚定地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屈原爱君、恋君.这只是因为只有楚怀 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对那个顷襄王,他就毫无思慕之情.因为他对这个憨大孱头不抱任何希望。他是一个个性极强,意志极强,脾气也极坏的人,是一个极自尊的人。他的作品是“发愤以舒情”的产物、是无休无止的“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刘安、司马迁所标揭出来的.就是屈原的“怨君”及其合理性。而班因则只承认屈原“忠君”。而不满于他的“怨君”了,班固的这一改造,便形成几千年的沉沉大雾:由“忠君”(班固)到“忠国”(王夫之)再到现代的“忠民”。但我这里要恢复屈原的本来面目:他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良心!
③《九歌》是屈原生活以外的作品,体现的却又恰是屈原内心的柔情。他本来应该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的,他应该是“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九章》是屈原生活的记录,却又是屈原内心中最无奈的遭遇。《九歌》和《九章》实在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一个是炼狱之火。死去活来。屈原就挣扎在这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最柔情的人碰到最冷酷的现实,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诚的热病不要得不应付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是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着我们的事业!
④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自沉于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容:项羽决不宽容秦人。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乡愿活着,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⑤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但我总以为偏激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
⑥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屈原是一个心性褊狭的人,是一个因为太纯洁而褊狭的人。屈原是一个不稳重的人,是一个因为太多情而不稳重的人。他脆弱,却是因为他太珍惜一些东西,在这——点上他又有真坚定,真强大。他也浮躁,因为他执着理想而不能片刻安于现实。他在他的理想中陶醉着,时时被他的理想鼓舞看,以至有时失却了现实感。但我总以为像屈原这样的人往往有真性情。
⑥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
⑦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三段列举《九歌》和《九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屈原是一个浪漫、多情、敏感的人。

B.在对屈原的历史评价上,作者比较认可刘安、司马迁的看法,而不太赞同班固对屈原的评价。

C.这篇传记中,作者大量运用议论和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屈原的看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作者认为虽然屈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作为政治家是不 “成熟”的,是失败的。

E.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将屈原与小人对比,屈原与项羽对比,以此突出屈原的伟大人格。
2.屈原为什么会“无路可走”。(4分)
答:                                                                                        
3.标题“屈原:无路可走”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小偷笑笑
我醒来的时候,眼前多了一个人。
  他就坐在我的对面,右手两根指头轻夹着我的衣领,左手中指和食指伸向我的衣兜,指头绝对已经碰到我的那些钞票了。
  一见我醒来,他收回手去,脸上笑笑,然后走到车厢前面,和他的四个同伴聊天去了。
  奇怪的是,我竟也对他笑笑,笑得那样自然。
  然后,我的心狂跳不止,沉重不已,我再也没有了睡意。
  这是七八年前,发生在一辆公交车上的镜头。它就这么“残酷”地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任我怎么使劲地擦也擦不掉了。
  对小偷笑笑!我的一生中,有这么一次,竟对着小偷笑了笑!
  笑得那样自然,自然而又自然!
  我被自己当时的表现所震惊!这莫名其妙的一笑,让我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我一定要知道这样做对还是不对,错,错在哪里,我一定要知道这个行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明智还是怯懦。可是,我越是想知道,就越是糊涂。七八年来,我不愿意提起这件事,因为它还在我的心里不断地权衡着,权衡着,一直没有结果。
  假若当时我一跃而起,将那个小偷的手抓住,大喊一声:“你是小偷!”那会怎么样呢?他们五个人会群起而攻之,我将吃不了兜着走?或者我根本不能“走”下车,“走”回家?或者我的脸上将肿起一个大包,两只眼睛被打成“熊猫”,手被拧断,肚子上插上一刀?而当时仅有的两个“其他人”——司机和售票员,他们也许只会漠然视之。
  假若我在下车的时候突然向大街上的人高呼:“来人呐!他们是一群小偷!”这时候,是否将围上来成百的人?也许其中就会有警察。我会不会落下个诬陷人的罪名?会不会带走的不是他们而是我自己?会不会反而让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
  我强迫自己这么想啊想,想得十分苦十分累。我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育,这时候又施加在自己身上。我恨自己当时没有一点英雄行为,也庆幸自己当时能够全身而退。但我恨是恨了,庆幸也庆幸了,却至今也不知道是该恨还是该庆幸!
  此后,我对有关小偷的事情就十分留意,当然,最让我留意的是当事人的表现。我总是拿每次听到的故事来与自己的经历做对比,看自己的做法到底有多么的不应该。正因为留意,所以听了不少。
  有一位同事讲,一次,她在拥挤的公车上坐着,感觉到膝盖被碰了一下,往下一看,只见一个小伙子正蹲在她的旁边,伸长手,抠靠窗坐着的人的裤袋。她看着小偷,小偷也看着她,继续摸钱。汽车一颠一颠地开着,给小偷增添了一定的难度,那小偷脸上的肉不断地咧来咧去,就这样持续了两三分钟,而被偷的人竟了无知觉。后来她看着一叠票子经过她的膝盖,从她的一边消失到另一边。
  她说:“当时不害怕,也不吃惊,只是觉得时间是不是太长了点,心想,怎么老偷不出来,你得快点呀!”最后她又补充了一句,“有什么办法?”
  那么,我有什么办法!这使我的心里好受了许多。
  但是,一想起那件事来,我的心还是难以平静。这正像我们做很多其他事情一样,有一半的辩护等着我们,还有一半的苛责等着我们。也正像我们小时候,做了错事,不敢回家一样。因为虽有一个慈爱的母亲在召唤着我们,也有一个严厉的父亲用他的竹篾片在威吓着我们。
对小偷笑笑!
唉!我们固然有自己小人物的无奈,但是,对小偷笑笑,这种做法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怜!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是写“我”同事的心态“怎么老偷不出来,你得快点呀!”,从中可以看出“我”的同事是个道德素质非常低的人,她竟与小偷同流合污。

B.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自己的做法是感到内疚的,他的心情是沉重的。

C.文章中说“我竟对他笑笑,笑得那样自然”,“自然”一词写出了作者平和的心态和与世无争的态度。

D.这篇文章通过写“我”纵容小偷偷窃的行为,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就如同鲁迅先生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一样,这篇文章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E.这篇文章写“我”及“同事”对于小偷偷窃行为的做法,旨在深刻批判整个社会不良风气,并认为这一切已无从改变。
2.请简要分析“它就这么‘残酷’地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任我怎么使劲地擦也擦不掉了?”原因。(4分)
答:                                                                                          
3.文章以“对小偷笑笑”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到极致是平常
孔庆东
金庸是公认的“武林盟主”,侠风盖世。然而他的语言,却似乎很不“侠”,很不“武”,既没有梁羽生的英拔潇洒,也没有古龙的简劲飞动。梁羽生多秀文隽语,古龙多格言警句,要从他们的作品中摘编几本《梁羽生豪言》、《古龙妙语》,真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俯拾即是。可偏偏轮到金庸,想编一本《金庸侠语》,竟是难乎其难。直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翻了个遍,也没找出几段“掷地有声”的话来,教人顿生“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慨。
  非常奇怪,金庸的语言,细看每一句,都很平常。不论词汇的搭配,还是句式的选择,都很少标新立异,出人意外。那些话,你也能说,我也能写。但就是这些话,让无数少年着魔,青年落泪,中年搔首,老年捻须。技痒之下,试着把那些感人的段落摘下来,却反而发现这是一种“残忍”,仿佛是砍断杨过的臂膀,挖下阿紫的眼睛一般。
  这时方领悟到,金庸的语言像一切超一流的伟著一样,是“浑然不可句摘”的。离开了上下文,离开了整个小说的肌体,这些段落就成了失去生命的标本。标本虽然也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但毕竟远不及活生生的原态。
  金庸的语言便是绚烂之极的平淡之言也。这种平淡,表现在不以小说作为炫耀自己才华的工具,决不到处发表自己的人生高论,也不趁机搭售自己的诗词歌赋,更不把作品中的人物当作宣传自己思想的传声筒。金庸的人物语言,必定是合乎人物的性格、命运、处境、心态,“人有其性情,人有其声口”。金庸的叙述语言,必定是合乎所描写的客观对象的性质,形态,神韵。他不直接上台表演,他活在每一个自己所创造的角色中。如刘熙载《艺概》所云:“其秘要则在于无我,而以万物为我也。”正像上帝无所不在,佛性无处不存,金庸在哪里?在他文字的每一个跌宕起伏里,在他人物的每一个音容笑貌里。金庸很少直接抒情议论,他充分相信读者能够领会作品所蕴涵的妙谛,用不着作者亲执教鞭,在一旁耳提面命。他只在那些平淡的语言背后拈花一笑,谦虚地说:“我只是个说故事的。”
  严家炎先生指出:“金庸的语言是传统小说和新文学的综合,兼融两方面的长处,通俗而又洗练,传神而又优美。”陈墨先生认为:“金庸小说的语言,之所以看起来没什么突出的特殊,那是因为作者并不追求风格的单一性,而是进行不同方式的叙述探索,不断改进和创造自己的叙述方式及语言风格,同时不断地拓展语言的疆域,丰富小说的形式美感。”
  陈墨先生还从雅语与俗语,景语与情语,官话与方言,古典与现代,规范与独创诸方面论述了金庸语言的博大精深,无体不备。实际上,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达到或是接近了“极致”,所以在整体上才英华内敛,渊停岳峙,毫无剑拔弩张,邀人喝彩之态。前人论杜甫是“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此言用于金庸也并不过分。金庸写武打,有“赤手屠熊搏虎”之气魄,写情爱,有“直教生死相许”之深婉,写风景,有“江山如此多娇”之手笔,写历史,有“一时多少豪杰”之胸怀。正像《神雕侠侣》中的独孤求败,剑术登峰造极之时,便不再依赖任何宝剑,飞花摘叶,皆可伤敌。在武侠小说中,无招之招,是最神妙的武功。在艺术创作中,无技巧的技巧,则是最高的技巧。金庸以他打通儒释道的艺术境界又一次印证了这个充满辩证法的哲理:语到极致是平常。
  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学者骚客不但达不到这个平常,而且理解不了这个平常,还自以为语言奇丽,用词怪异,才是读书人的风采。有感于此,笑引一则民间字谜结束此文:“道士腰间两个蛋,和尚肚下一根筋。平平常常两个字,难坏多少读书人!”
1.下列有关金庸先生语言的特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金庸的语言,都很平常。不论词汇的搭配,还是句式的选择,都很少标新立异,出人意外。

B.金庸的语言像一切超一流的伟著一样,离开了上下文,离开了整个小说的肌体,这些段落就成了失去生命的标本。

C.金庸的叙述语言,非常合乎所描写的客观对象的性质、形态和神韵。

D.金庸直接抒情议论不多,他充分相信读者能够领会作品所蕴含的妙谛,用不着作者亲执教鞭,在一旁耳提面命。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梁羽生多秀文隽语,古龙多格言警句,要从他们的作品中摘编几本《梁羽生豪言》《古龙妙语》,真可以说是非常简单。

B.金庸语言平淡表现在不以小说作为炫耀自己才华的工具,绝不到处发表自己的人生高论,也不趁机搭售自己的诗词歌赋,更不把作口中的人物当作宣传自己思想的传声筒。

C.在艺术创作中,无技巧的技巧,则是最高的技巧。金庸以他打通儒释道的艺术境界又一次印证了这个充满辩证法的哲理:语到极致是平常。

D.最后一段民间字谜的引用,是为了讽刺大多数骚客学者刻意追求语言华丽,从而肯定金庸先生语言的平淡。

3.请结合文本,简述金庸语言的特点。(3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
[注]①怀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怀,思念,留恋;居,家居。
(1)请简要概括“士”的特点。(2分)
                                                                                                                                                          
(2)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请结合上面文段谈谈这句话的含义。(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