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某社区办公室大门贴出这样一则告示...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某社区办公室大门贴出这样一则告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即将开始,希望本社区各住户密切配合工作人员开展这项工作,否则,责任自负。

材料二:该项工作开展后,不少媒体都在报道人口普查遭遇入户难的问题。原因多种多样,有人认为其中一个问题可能就出在此类的告示上。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

                                                                                       

                                                                                    

 

1.人口普查工作遭遇入户难事出有因。(意思对即可)(3分) 2.示例:人口普查遭遇入户难的问题是难免的,其中有些问题也是情有可原的,诸如有人住多套房、出外谋生、旅游、出差、工作忙等等,但绝不能排除“否则,责任自负”这类威胁性语言种下的恶果。可能有些当事人因反感而产生抵触,故意不予配合。如把这类语言改成“多谢您的支持与配合,祝您全家快乐!”等用语,人们还是会想尽一切办法乐于配合的。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7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划线的句子,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内容合理。(3 分)

诗人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你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因为,每汪水潭都有海洋的气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非常张五常

李功耀

张五常经历独特,机遇奇佳,屡逢名师,曾师从阿尔奇安、赫希莱,并与科斯、弗里德曼、阿诺德、哈伯格等经济学巨匠亦师亦友。1966年,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张五常,博士论文刚完成一半,就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通知,学校给了他一个博士后奖金。1967年秋天,张五常到芝加哥大学任职,并在开学后几天就到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拜访了经济学家科斯。过去张五常与科斯素未谋面。

  他一到科斯的办公室就战战兢兢地自我介绍说:“我是史蒂芬·阿尔钦的学生,曾经花过三年的时间读你的《社会成本问题》。”张五常才打量科斯,只见科斯头发斑白,戴着眼睛,正在桌子前阅读。科斯听了张五常那样说,好奇地抬起头来,问:“我那篇文章是说什么呀?”张五常一时无言以对,不知从何说起,过了一阵子,勉强地答了一句:“你那篇文章是说合约的局限条件。”科斯立即站起来,高兴地说:“终于有人明白我了!”

  从此,张五常和科斯成了好朋友。正如张五常所说的,尽管他与科斯没有师生之名,但倒有师生之实。1969年张五常到华盛顿大学任职时,经常会接到一些不相熟的经济学者的长途电话和来信,说科斯要他们来问张五常,关于科斯的某篇文章是怎么解释的。20世纪80年代张五常到了香港,一位教授路过香港,告诉张五常一个故事。科斯到他们大学演讲,听众济济一堂。在演讲中,科斯直截了当地说,引用他的思想的人都引用得不对。到了个人提问时,一位听众问道:“当今之世,有没有一个引用你的思想的人是引用对了的?”科斯回答说:“只有张五常。”

被美国经济学大师如此看重的张五常在香港受挫,被评为“最差的教授”,对这个结果,他倒不以为意。每次上课,只要铃声一响,张五常进入教室,整个教室顿时会鸦雀无声。只见张五常往黑板前的椅子上一坐,把一双腿往讲台上一搁,就有声有色地讲起来。在课堂上,学生们或是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地听讲,张五常思维快如闪电,稍不留意,其精妙之处就会失之交臂;或是会哄然大笑;或是激烈争论,谁有疑问随时可以举手与张教授讨论,而正是这样的讨论,又会引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正因为这样的课堂气氛,张五常无论是开大课,还是开小课,每堂课都会爆满。香港大学有一个可以容纳350人的大教室,张五常在这个大教室开课已有多年,但是每次开课都有后来者席地而坐,对于学生迟到早退,他都“悉听尊便”。

  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依书本讲授,只会限制自己思想的表达和灵感的迸发。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张五常教书几十年,从来就没有想到要写一本教科书。因为,在他看来,书中有的东西是不需要老师多说的,任何一个国际上有分量的教授从来不会依书而教的。而老师在上课时讲过的东西,学生必须在课堂内,尤其是在课堂外,到学校的图书馆去消化,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因此,张五常上课,重点在于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启发,教给学生的重点不是经济学的知识,而是如何利用经济学的推理、方法及假设去思考问题、解释现实的经济生活。

  (节选自《乐龄时尚》2008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张五常博士论文刚完成一半,就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奖金。这是由于他去拜访了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得到了科斯的器重。

B、张五常花三年的时间读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终于理解了文章说的是合约的局限条件。他是唯一理解科斯学说的人。

C、美国经济学大师看重张五常,可是他在香港却被评为“最差的教授”,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D、张五常进教室,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无论是开大课还是开小说,每堂课都会爆满。这是从侧面表现他的课非常精彩,非常具有吸引力。

E、张五常教书几十年,从来就没有想到要写一本教科书,他认为依书而教只会使自己受到束缚。

2.“非常张五常”有哪些“非常”之处,请根据文本分点概括。(4分)

                                                                                     

                                                                                    

                                                                                     

                                                                                     

3.对于张五常在香港被评为“最差的教授”,你有什么看法?(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面鸟

高军

怎么就越来越多呢?他常衔一柄竹杆的黄铜烟袋锅,在夕阳滑下山去的意境里,吧哒几口,嘟囔几句。烟末燃尽,在鞋底下使劲地磕几下,复装上旱烟末,又点上。在脸前的悠悠青烟里,向山下猛盯。

    山下,干农活的人正陆续收工回家,悠悠的。

    偶尔有羊群过去,牧羊人来到他身边,见他迷迷怔怔的,站定,问,张老三,什么越来越多?

    过半天,见他似未听见,拔腿走去,也自语道,这人看山看傻了。

    从年轻时就过上了看山的日子,不知不觉中,40多年过去了,竟因此也未找上个女人过生活。以前,山林茂密,野兽出没,飞鸟不时地掠过蓝蓝的天空。眼下,除了山下的人多了以外,树、兽、鸟越来越少了,稀了。

    在山下,一遇见人,他就问,人怎么就越来越多了呢?

    看好你的山就行啦,别瞎操心了。人多了好啊,人眼旺盛啊。人说。

    好……好?他睁着大眼,直直的,愣愣的,癔症着。

    不好你别做人啊,不就少一个啦。人话里的刺亮起来,利起来。

    他问,不做人做什么?

    做狗做猪,做牛做马。人用手向周围一划拉。爱鸟做啥就做啥呗。

    他瑟缩着躲向一边。不,不好。

    人皆轰堂大笑起来。

    是的,人是太多了,是不能再做人了。他紧紧地皱着眉头,心里认可。好似根本未看见人的反应。

    头一点一点,上半身向前一倾一倾,腚撅得老长,上山去了。

    沉默了几天,抽出了一大堆烟灰后,他觉得还是做一只鸟好。

    谁知这么一想,他真的化作了一只鸟,飞上了天空。他很奇怪,怎么说飞就飞起来了。扭头一看,两个胳膊变成了两只翅膀,上面长出了长长的羽毛;两条腿也变成了鸟腿,细多了;且长出了尾羽。

    他一边飞翔,一边想,这样也太好了,太好了,地上这么多人,如果人像我一样化作鸟,人不就少了。这样,鸟不就多了。

    他感到年轻了许多,心里又朦朦胧胧的有了想找老伴的欲念。发现鸟类,他就飞去合群。但他一降临,鸟们就呼的一声,飞走了。他的高兴化作了苦恼。

    这日,微风和煦,艳阳高照,他正在树林上空飞翔,猛听嘭的一声枪响,一缕青烟在不远处升起,“呱──”一声凄利重重的摔在地上,美丽的鸟儿在地上抽搐,血正往地上渗,一片殷红。

    他快速地向下飞去,想赶快帮帮这只受伤的鸟儿。

    你、你……受伤的鸟惊恐地张大眼睛,里面满是恐惧。

    别怕,我们是同类,我只想救你。他说。我是来救你的啊。

    你怎么长了一张人脸?你是人装的。求求你快走开,别再伤害我啦。我不指望你救我。正是你们人类刚刚用枪打伤了我。

    他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怎么还是人啊,我不能要这张脸了。

    你快走啊。受伤的鸟儿浑身哆嗦着,歇斯底里地吼了一声。

    他只好飞了起来。

    他发现,下面几个扛猎枪的人正在快速地向四处搜寻。一个人突然发现了他,你们快看,天上飞的是什么?一齐抬头,啊,鸟,稀奇,人面的,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玩意儿。

    几管猎枪同时举了起来。

    他看到,几只黑洞洞的枪口跟着他慢慢移动……

(2009年第3期《山东文学》)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张老三看山看了四十多年,他喜爱茂密的山林和山上的鸟兽,面对人越来越多了的现实,他感到困惑不解。

B、本文用了对比的写法,张老三对人越来越多的操心体现了他与其他村民的不同,他思想觉悟高,其他村民却麻木迟钝。

C、张老三变成了鸟,却不能被鸟所接纳,是因为他长了一张人脸,鸟儿害怕再一次受到人类的伤害。

D、文章结尾意味深长,“黑洞洞的枪口”象征着人类还在通过不断地残杀异类而获得自己的生存,使自我不断膨胀。

E、这篇小说亦真亦幻,虚实结合,表现了对社会人满为患、生态失衡的忧虑。

2.“人怎么就越来越多了呢”?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我怎么还是人啊,我不能要这张脸了”这句话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它虽然也是环境美学肯定的,却又是环境保护学、环境生态学所共同的,并不是环境美学的特殊性所在。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人与环境命运相共,真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情感性,宜居,重在生态,利居,重在功利,只有乐居,才重在情感,而众所周知,情感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深刻的心理因素,是人之为人之根本。文化性,说明乐居是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的,它建立在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的基础上,而且它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某种意义上,乐居这一概念是与幸福概念相通的,而且它就是幸福的代名词。环境美学将乐居作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实际上它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

人性化,或者说以人为本,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就要落实在乐居这一层面上。宜居、利居,均也是以人为本的,但不是最高层面,因为在宜居和利居的层面上,人性没有充分地肯定,只有到达乐居层面,人性才获得充分地肯定。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才得以满足。

从以人为本的维度来看环境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最能满足人性的,而且也是最能令人乐居的。

山水园林城市,首先是是自然较一般城市多,它有山,有水,能充分满足人对自然的需要,人本来自自然,然当人们为了功利的需要,涌进城市以后,这城市为了满足人对功利的贪欲,不得不削山填水,城市是原有的青山没有了,碧水没有了,有的只是成片的钢筋水泥森林。生活这样的森林里,人的内心是极度恐慌的。山水园林城市,将已经被人们赶出的自然请了回来,这就满足了人的亲和自然的本性。山水园林城市虽然自然山水多,但是它并不缺少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山水不是原生态的山水,而是按照艺术原则,加工过建设过的山水。由于山水园林城市全面满足人对自然、对文明的需求,因此,它是人类最为理想的生活场所,是乐居的首选之地。(选自《学术月刊》2010年第7期,删减)

1.下面有关“宜居、利居、乐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乐居强调人与环境是和谐的。

B、宜居、利居、乐居都是以人为本的,三者同处在一个平面上。

C、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利居关乎人的发展,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D、宜居重在生态,利居重在功利,乐居重在情感。

2.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把环境作为资源来看,就会去利用环境,于是造成环境与人的关系不和谐。

B、人与环境的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其中情感性是第一位的。

C、令人乐居的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因为它满足了人亲和自然的本性。

D、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山水是按照艺术原则加工过、建设过的山水,是乐居的首选之地。

3.请结合文本,简述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要求。(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佛(Bì)肸(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佛肸:音bìxī 人名。春秋末年晋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中牟(móu)的县宰。●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补充注释】●“由”,子路字,即子路自称。●“诸”,之于。“之”指孔子下面说的话。●“不入”,不进入,不加入。●“畔”,通“叛”。 ●“磷”,音lín,薄;损伤。●“涅”,音niè,矿物名,古人用来作为黑色染料。●“淄”,音zī,通“缁”,黑色。●“匏瓜”,葫芦的变种,俗称“瓢葫芦”。古时有甜、苦两种,苦的不能吃,但晾干后,可以用作浮水工具,或剖开制成瓢。“匏”,音páo。●“焉”,哪,怎么。●“系”,挂,结,扣,拴缚。(本节见《论语·阳货》)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阻止孔子前往,是因为他鄙视佛肸的为人。

B、孔子是把自己放在和子路平等的位置上来共同探讨讨问题的。

C、孔子认为佛肸“坚而白”,值得信任。

D、孔子认为自己不应该像“匏瓜”,中看不中用。

2.孟子曾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上述《论语》选段,谈谈孔孟思想的共同点。(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