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咏花诗词的鉴赏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咏花诗词的鉴赏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1.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2.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B.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3.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1.C 2.B 3.A 【解析】 1. 2. 3.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年来,在澳大利亚海滨风行一种沙滩雕塑的艺术创造活动。当海水退潮时,无数的人拥向沙滩,抓紧有限时间,在沙滩上塑起心爱的沙像----动物、建筑、人物等;海水涨潮时又将它们全部冲毁。人们为了这短暂的美丽乐此不疲。人们何以有这种热情?它并不增加任何财富,甚至不留下任何创造活动的痕迹。可是,这种创造美的活动对于荡涤占有的欲望,对于摆脱患得患失的狭隘心理,对于激发创造的热情,对于潇洒的面对人生,一定会很有意思吧?

请以“为了短暂的美丽”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C形的月亮,                                     

一个孤零零的字母,                                   

写在暮色的天幕上。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列语句,给“流星雨”下定义。要求必须为单句,语序合理,不得丢掉语句中的信息(可增删词语)。(5分)

①流星雨是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②流星雨发光的原因是受大气摩擦.

③流星雨发出的光亮如同从一点迸发出的焰火.

④流星雨如下雨一般.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衔接自然,语言简明、连贯、得体,逻辑严密。(4分)

  本刊自创刊并发行以来,一直深受不少莘莘学子的喜爱。许多读者来信赞扬说,你们的报纸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010年,我报将不孚众望继续狠抓内部管理和刊物质量,进一步提升报纸品位,替读者奉献更加精美的精神食粮

(1)序号:                   修改:                            

(2)序号:                   修改:                            

(3)序号:                   修改:                            

(4)序号:                   修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长白山秋色

熊召政

一入山门,便感到飕飕的凉意,同行的人有的已穿上了租来的羽绒服。此时尚值九月中旬,在江南,秋老虎尚如木马病毒,在烟林横陈的田野上蔓延。侧耳,似乎还能听见叶子们在暑气中的喘息声。但斯时的长白山,绿色已经收敛。高纬度的秋风,在茂密的森林中吹奏出动听的箫鼓声。

虽然,儿时我就知道长白山、天池、白桦、金达莱等圣洁的词汇,它们同长白山一起嵌入我的记忆。但希望亲近它,朝拜它,在它的苔原上徜徉,在它的温泉中濯足,却是近两年的冲动。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产生了兴趣.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七次来到东北,目的是了解这一地区数千年来各民族之间的爱恨情仇,了解他们是怎样从隔膜走向理解,从分裂走向融合的。我驱车两万余里,看了很多已经消失了的城市,已经生长着茂密庄稼的战场,沿途阅人无数,阅景无数。在那里,我知道牡丹江的名字与花有关,在女真语中,牡丹即弯弯曲曲的意思。宁古塔也与塔无关,它的意思是六个人居住的地方。在那里,我还知道,长白山是东北许多少数民族的圣山。它的地位,犹如佛教徒的灵鹫山,穆斯林的麦加。它对应的,是人的心灵,人不可亵渎的神性的一面。

因此,长白山就成了我不得不去的地方。

长白山最好的季节是九月下旬,经霜的林叶一片灿烂。南方称这种景色叫秋山红叶,东北叫五花山。因为时间的安排,我早来了一个星期。昨夜,陪同的朋友告诉我,因为今年气候偏暖,五花山可能看不成了。秋的气息虽然有了,但霜娥尚未展开她七彩的裙裾。我虽然觉得遗憾,但还是能够接受。朝拜圣山,岂能一次就能看清它的恢宏与热烈?

  车子盘旋而上,在两山夹峙之中,长白山渐渐升高了我的眼界,青灰色的火山熔岩,壁立千仞,一屏一屏回环推进。仿佛是重重帷幕——那帷幕的后头,应该是秋之交响诗的演出吧?我期待着,甚至想伸手去拉开帷幕,看看这座圣山秋意表演的舞台。

  遐想才起,不用我伸手,帷幕突然开启,但见眼前景色,刷地一下全变了。仿佛有人调了一大桶七彩的颜料,一挥手泼向了千崖万壑。

  饕餮秋色,本是赏心乐事。自翡翠而清汵,自清汵而灿烂,自灿烂而热烈,自热烈而萧瑟。秋的过程,演绎的是大自然最为丰富饱满的一程。

  眼前的峰峦沟壑,应该就是我盼望的五花山了。路边一位老人说,昨天山中,尚是一片葱绿,皆因晚上下了一场雨,所有的阔叶与针叶,便都在梦乡里改变了颜色。

  一叶知秋,这是古人赏山的心得,而一夜知秋,则是长白山奇特的魔术了。

  站在海拔两千米的天池飞瀑之下,眺望四周,但见眼前的岳桦林,苍白的树干,如同敷了一层月光,杆枝上的叶,绿中泛黄,黄中透红,红中略略又含蕴着紫。更高处的苔原,大片大片的红,如熨过的霞光,如凝固的火焰,偶尔的杂色斑斓,给那轰轰烈烈的红,掺进一些异质的霜情。

  在中国的大地上,秋有着许多风格迥异的模特儿。黄山的秋与烟云相伴,红之深浅,绿之苍嫩,都在营造着寓言里的玄境;峨眉山的秋总是在雨雾中氤氲,展现着它的秋意与恋人般的眼神。而长白山,在秋的T台上,也许是步履最为飘忽的一个了。它不仅让你一天经历四季,更让你在倏忽变幻的季节中,感受浓烈而浪漫的自然神话。

我突然悟到,为什么长白山是东北少数民族的圣山。因为所有的民族,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神话,而长白山,是产生神话的地方。

1. 从第五段开始到结尾,作者正面写出游的见闻。从整体上看,这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站在海拔两千米的天池飞瀑之下,眺望四周”,所见之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黄山的秋”和“峨眉山的秋”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长白山是东北许多少数民族的圣山”?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