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50多岁的熊坂一家是日本大地震中幸运的生还者,张季风通过在东京的儿子,辗转询问到这家朋友很安全,唏嘘不已。 |
B.他取得了好成绩固然值得大家高兴,但我们不能因为成绩好就连他的错误也一笔抹杀了。 |
C.仰望天空,舒卷的云朵姿态万千,有的像抖动的锦缎,有的像飘拂的轻纱,有的像奔腾的江河,无不惟妙惟肖。 |
D.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耐心教育和委婉批评,他表面上全部接受了,内心里却无动于衷。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鲁迅的生活智慧
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
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鲁迅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一块大洋购买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举个例子:根据老舍的回忆,当时老舍当个“劝学员”——教育分局局长,每月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性质的管理员8元,而馆长李大钊300元。老舍说当时1毛5就可以吃顿很好的饭:一份炒肉丝,三个火烧,一碗馄饨带两个鸡蛋,这些只要1毛二三,如果1毛5,就可以再来一壶老白干喝喝了。这一顿饭现在在北京,15元恐怕还未必能拿下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他跟章士钊打官司,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许多人等着谋他的缺呢。后来,他离开了官场,也离开了大学,由广东到上海。领导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给他干薪300大洋,他也接受了。有人不理解鲁迅的做法,说鲁迅为什么拿着国民党政府的钱,还要骂国民党。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的,但骂也是该骂的。跑到外国去,在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骂中国,那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就在国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
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易理解吧?其实重视饭碗,重视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态度。鲁迅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的这个真理,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也值得尊敬,我们应该帮助这样的“有志”青年。但是不要把二者绝然分开,一味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了。
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
所以,他知道如何应付不同的场面。比如他说如何听高人讲话:“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做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小杂感》)
这是世故,但这世故背后是对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冷嘲。他也有直率的时候,比如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他说:“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记者纠缠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鲁迅答道:“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的果断。
鲁迅在《世故三味》中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然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恶谥者,却还是因为“不通世故”的缘故。
那么,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鲁迅先生绝不假装清高,他很看重他的固定薪水。因为每月300大洋的薪水,在当时的北京,能让他有很高的生活标准。 |
B.当学生不想在军队当官,要辞职不干时,鲁迅先生教导学生的话,让我们得到启示:如果日子过得艰难的时候,就可以混混去过,因为一个人首先要生活。 |
C.第五段中,作者提到北京市民的生活标准,并列举了老舍、李大钊、毛泽东及教育领域其他人的薪水情况,既表现鲁迅先生薪水之高,也突出了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成就。 |
D.鲁迅先生能够在所谓的高人讲话时知道应付、懂得世故,但是在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时,他却拒绝逢场作戏,是因为这件事有损民族大义,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绝对不会接受。 |
E.本文从大处着笔,由战争的后勤引出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而谈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智慧,又通过几件小事重点写他对钱的看法,提到生活中的智慧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点到鲁迅先生的思想文学主张受生活的影响,思路清晰,层次递进。
(2)结合文本,概括鲁迅先生生活智慧的表现?(6分)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
(4)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联系文本探究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诊所里的母亲
流感说来就来了。好像,城市里每个人都在流鼻涕。这让他的诊所里,总是堆满了人。
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等着他开出药方,或在头顶挂一个吊瓶。这场面让他稍有欣慰。他不喜欢有人插队,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
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比如现在,他已经忙了一个上午,面前依然晃动着没完没了的病人,这样他就有些烦躁。后来他更烦躁了,因为他看到一个没有排队的女人,身子有些佝偻、头发已经花白的女人。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的被子,踉跄着慌张的脚步,直接挤到他的面前。他看到女人在皱纹间顽强地挣扎出一双浑浊的眼,吸盘般吸附着她的脸。女人说,看病,感冒了。声音沙哑。
他皱了皱眉,用手指着长凳上等候着的那些人,说,都看病,都感冒了。
女人说,我给你钱。
他的眉毛马上打成结,他说都给钱,这里没有赊账和赖账的。
女人并不理会他的话,说,孩子感冒了,很严重,你快给他看看。女人轻轻拍打着怀里的被筒,露着焦急和紧张的表情。
女人递过来一张破旧的两毛钱,他认为这张钱的年龄,应该不会比女人小多少。
女人小心冀冀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他突然记起有人曾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他想,也许面前的老女人,就是故事里的主角。
你不要理她。坐在凳子上的一个男人说,我认识她,这附近所有的国营医院和个体门诊,没一个理她的。
他摆摆手,示意男人不要说下去。他轻轻问女人,孩子病得很重吗?
是的,很重。女人说,他整夜咳嗽呢。
还有呢?他问,他把听诊器小心地塞进被筒。
不吃饭,有时候发高烧……夜里总是哭!女人说。
你别理她!坐在凳子上的男人又说话了,还有这么多人等着呢!
你闭嘴!他冲着男人吼。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变得很激动。
男人撇撇嘴,不说话了。
给他打一针吧。他朝女人笑笑,马上就好,不会疼的。他站起来,把椅子让给女人。
现在好了。您摸摸看,是不是不烧了?过一会,他对女人说。
好像是呢。女人的表情终于平静下来,嘴角有了些笑。
回去的时候,把被子包严实点,别让他受凉。他叮嘱着女人。
那谢谢你了……不过明天我还想来,您再给他看一看,行吗?女人说。
当然行。他收下女人推过来的两毛钱。
女人终于走了,心满意足,脚步也变得轻盈。走到门口的时候,女人回过头来朝他笑笑。笑得他心酸。
他开始给下一位病人开药,挂吊针。他心里想着那个故事:单身的母亲和17岁的儿子,儿子辍学打工,摔下脚手架,死去……母亲疯了,每天抱一个被筒,到处找人给儿子看病。她总说,儿子刚满两岁,没有人理她……
他想,被子里包的那个干瘪的、脏兮兮的枕头,应该是她儿子枕过的吧。
他流下一滴眼泪。
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通过塑造一个明知道儿子已死,却仍锲而不舍地给儿子治病的母亲形象,揭示了赞颂母爱伟大的主题。 |
B.以细节突出中心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打针一段,把医生对病人慈爱和母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淋漓尽致的凸显出来。 |
C.小说通过医生的心理描写,交代了母亲因失去儿子以致精神失常的背景,使全文的故事情节更加合理,从而更有力地突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
D.“流感说来就来了”……“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了医生烦躁的原因,没完没了的工作,让医生自己都认为自己选错了职业。 |
E.善良的医生,冷漠的青年,爱儿如命的妇人,作者用细致入微的刻画把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浓缩到了一个小小的诊所,演奏出了一曲动人心弦的人间真情之歌。
(2)小说是如何塑造医生这一形象的?(6)
(3)小说最后一段写“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有什么作用?(6分)
(4)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许:左右 |
B.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适:到,往 |
C.而地得因人以显因:依靠 |
D.山川之胜胜:优美的景色 |
2.下列句子分别能表现“道路难行”和“洞内景观奇特”的一组是( )
A.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其地石杂以土 |
B.出则豁然平旷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 |
C.有大石覆压当道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
D.二石柱屹立其口其中一石,乳而下垂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一行从夷陵州府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然后登山,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偏僻之地的三游洞真面目。 |
B.在描写三游洞景观时,作者描写了洞内各种声音带来的听觉感受,有扣击时 “如钟”“如磬”“逄逄然”的悦耳之声,有“与二三子浩歌其间”轰然之声,又有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宛如空谷足音,将三游洞衬托得深邃幽静。 |
C.作者由白居易等三位唐人共游此洞,想到其后到此游历的欧阳永叔和黄鲁直,继而联想到自身的“幸”与“不幸”,进一步推想陈公的“幸”与“不幸”,从抒发游历感想进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辨。 |
D.作者虽然写自己像虫鸟一样安适,但又通过抒写对僻陋处的山川胜景无人欣赏的感慨,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怀才未显之憾。 |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4分)
(2)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6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民间统计也有一片天
统计数据失真,特别是那些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统计数据让人觉得不够真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是长期以来在统计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甚至官方也并不讳言,几年前,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就曾对“统计数据注水”问题直言:“确实让人震惊,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严重问题”呢?从技术上“正着手改变固有的统计口径的统计方法”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不能不指出的是,这并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我们眼前的统计失真问题,其根源不是统计内部的技术方法手段问题,而主要是统计本身发展生态的制度问题,比如,在政府包办统计的制度安排下独立的民间统计发展的严重滞后。
近年来,在反省“数据注水”等统计问题时,人们普遍意识到,统计部门缺乏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是症结所在。因此,对地方统计部门实行脱离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成为许多论者的一项制度建议。要真正维护和保障统计的独立性,“垂直管理”只是保证官方统计尽可能独立的途径。而发展完全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统计,才更有可能确保统计的独立。
显然,一旦民间统计得到充分发展壮大,不仅能构成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而且通过民间统计与官方统计,以及民间统计内部之间相互借鉴、参照、竞争,能起到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真实与准确性的作用,确保其取信于民的社会公信力。除此之外,民间统计的另一个明显的价值在于,它能凭借其更加独立、直接源自民间的特性,实现对政府施政行为的监督,比如,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民间统计机构而不是政府自身统计部门的独立信息反馈,无疑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正是因为民间统计具有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在许多统计信息发达的国家,民间统计都是构成其社会信息来源不可或缺的重要乃至基本组成部分,大到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小到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市场调查,均活跃着民间统计机构的身影。在美国,数以千计的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大多是独立的民间身份。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世界企业500强”这样的统计信息,是由《福布斯》杂志发布的;美国最权威的民意调查数据是盖洛普公司发布的。
受长期的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影响,当前我国统计信息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均十分有限,无论统计信息的产生发布,还是运行流通机制,仍主要由政府主导。在这样一种制度环境下,不但统计失真、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信息基础,总体上也面临严重匮乏、失衡的局面,公众饥渴的信息需求难以有效满足,最终妨碍和制约着一个基于信息充分供给、选择、交换的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单一的公有制成分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型,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也应该打破官方统计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应该像当年鼓励、呵护民营经济发展那样,逐步放开对民间统计发展的约束,承认民间统计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在经济上予以支持,让民间统计成为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民间统计因其灵活性和贴近民间的优势,可以做许多官方统计不能做的事情,成为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二来,有了民间的统计数字,官方的统计数字就有了参照体系,形成对官方数据的有效监督。这两方面对于为政府提供真实的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极为重要。
(2011年第五期《新华文摘》)
1.下列不属于造成“我国民间统计没有自己一片天”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统计信息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均十分有限,无论统计信息的产生发布,还是运行流通机制,仍主要由政府主导。
B.我国民间统计受长期的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影响。
C.统计数据失真,特别是那些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统计数据让人觉得不够真实,“统计数据注水”是长期以来在统计领域普遍存在问题。
D.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不能打破官方统一天下的局面。
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政府自身统计部门的独立信息反馈比民间统计机构统计的信息,无疑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B.在美国,数以千计的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部分是独立的民间身份。
C.政府应当放开对民间统计发展的约束,承认民间统计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在经济上予以支持,让民间统计成为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民间统计的灵活性和和贴近民间的优势,对于为政府提供真实的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极为重要。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真正维护和保障统计的独立性,只有发展完全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统计,才更能确保统计的地位。
B.当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打破官方统计包揽天下格局的时候,中国民间统计就会形成对官方统计的有效监督。
C.一旦民间统计得到充分发展壮大,不仅能确保其取信于民的社会公信力,而且能构成对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
D.民间统计都是构成其社会信息来源不可或缺的重要乃至整体组成部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假如生命是花。花开时是美好的,花落时也是美好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上……
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赵丽宏《生命》
材料二:
不是每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冰心《谈生命》
的确,生命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成功也有失败,有落寂也有辉煌,然而不管哪一种生命的形态,却都是那么美丽迷人。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和认识吗?
请以“生命是美丽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之外),题目自拟,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