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吞长江,,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3)曲终收拨当心画,。,唯见江心秋月白。

 

略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

(1)“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这两句诗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6分)

(2)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5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更赐今名,养禁中。肃宗为忠王,帝使与游。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上与论兵,应对蜂起,帝器之。试守代州别驾,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数以轻骑出塞,忠王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由是召还。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顿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

初,在朔方,至互市,辄高偿马直,诸蕃争来市,故蕃马浸少,唐军精。迄天宝末,益滋息。

赞曰: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道哉!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干:冒犯,冲犯。

B.恐所得不雠所失雠:补偿。

C.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审:仔细考察

D.诸蕃争来市市:交易。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忠嗣“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①数以轻骑出塞②恐所得不雠所失

③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④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

⑤数上言禄山且乱⑥至互市,辄高偿马直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忠嗣九岁时父亲战死,皇帝将他养在宫中;等年纪稍大,雄毅寡言,通晓兵法,皇帝很器重他,试着让他做代州别驾,豪强恶霸吓得闭门不出,收敛行迹。

B.王忠嗣曾奉诏派兵协助董延光攻打石堡城,他不愿牺牲几万人来换取一个官职,所以军中没有设立奖励制度,董延光过期没能攻克,归罪于王忠嗣。

C.王忠嗣曾坚决反对攻取石堡城,皇帝对他很不满意,后来时机成熟,哥舒翰率兵攻下了石堡城,因此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哥舒翰是一代名将。

D.王忠嗣有勇有谋,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终死于被贬之地。史家评论说:“自古忠臣贤良,大多善于治国,却不善于保身”。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5分)

译文:

(2)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5分)

译文: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户籍改革:一纸难载权利之重

谁都知道户籍制度要改革,可怎么改?探讨持续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说:“不能一刀切,大城市与小城市肯定有区别。”这可能代表着官方思路。

放开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石家庄等城市,已经开放了户口。而能否取消户籍制,最大的争论点在大城市。像北京,现在已经接近2000万人口,放开户口,迅速涌进的人口,会不会将城市压垮?管理者的思路,是希望通过限制人口准入,来缓解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等多方面的压力。此种方式备受责难。反对者认为,即便有户口限制,也无法阻挡外来人口。北京每年只有一万多个户口指标,外来新增人口却有四五十万,指望户口挡住移民,一厢情愿。

遭遇批判的户籍制度,关键不在有没有户口这张薄纸,而在这张纸承载了太多内容,它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潜在利益捆绑在一起。正如一些论者所言:“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大多数的社会福利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诸如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简单得多了。人口流动性就会降低一点。”

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做文章,而应该首先解决公共产品配置不公的问题,然后再改革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形式主义更是要不得,所谓的“省级户口”、“县级户口”,或者模仿国外的“蓝卡制度”、“绿卡制度”,“除了延续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不平等条款之外,还会把户籍作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让乡村居民为进入城市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现实国情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平等配置、消除城乡地域差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公民的迁徙权、受教育权,还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的必然流动,以及每年春运期间数亿人的“转战南北”,都让户籍改革迫在眉睫。

人们等不及。于是就有这样的追问:一年一年总是疑似坚冰将融的户籍改革,何时能有实质性突破;怎样才能真正破除部门利益的壁垒?还自由迁徙的权利于公民到底有多难?

户籍改革是权利问题,同时也是利益问题。在利益之争上,一直没有捅破的一层纸是:本地居民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说“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的,一般都是本地人。这种保护主义在“人权”层面上,肯定说不通。但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诉求的话,当地人“偏狭”的自我保护,也并非“十恶不赦”。而制定政策的地方政府,不会不考虑“本土意见”。

所以,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另一派主张彻底放开户籍制度),之所以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考虑因素。

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制维持多年的国家,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审慎妥当的改革当是理性的必然,但不要忘了,权利高于利益,中国的各种改革,一直都是“带着问题”上路。

1.下列对户籍改革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各大城市仍然实行户口限制,虽然备受非议,但挡住了移民,缓解了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B.有些地方进行了户口制度改革,或推出省、县级户口,或模仿国外的蓝、绿卡制度,这些有益尝试因没有彻底放开户口,受到专家质疑。

C.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和兼顾“本地利益”因素的综合考虑,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

D.户籍改革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维持多年的国家,无疑是要审慎妥当些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探讨已持续了很多年,开放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

B.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C.每年的春运,数亿人的“转战南北”,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户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如果真正进行了户籍改革,春运的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D.城市居民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认为“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这种“偏狭”的自我保护中也有其相对合理的利益诉求。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取消户籍限制,在中小城市实行没问题,但在大城市实行有很大阻碍。

B.作者认为,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急于一时,要逐步推进,从长计议。

C.户籍改革目前面临许多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改革才能实行,否则只是空谈。

D.户籍改革要明确公民权利高于居民自身利益的大前提。

 

查看答案

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作文。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徒弟去问他的师傅,一碗米值多少钱?师傅说,这太难说了,看在谁的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的手里,他往里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有点头脑的小商人手里,他把米泡一泡,发一发,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的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值多少钱,因人而异。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恰当的语句(不要求字数完全相同)。

(6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些感人的诗篇,是作者生命的倾诉,是作者情感的跃动。这样的倾诉,这样的跃动,王维将之投射于清新静谧的空山森林中;徐志摩将之融化在柔美潋滟的康河水波里;                            ;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