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冷眼看“热闹” “热词”是指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冷眼看“热闹”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用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着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热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调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

 

1.B 偷换概念。第二段“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的说法表明,“理由”不能简单等同于“流行的理由”。A项和C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 2.B 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的说法,A项“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的说法曲解原意,变或然为实然。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C项和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六段。 3.C 条件缺失。从全文来看,热词出现和流行的原因包括“网络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等方面,“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不受信任”只是热词出现和流行的原因之一。A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三段,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五段,D项的答题区域在末段。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作70分
以“底色与着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②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卢。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③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④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⑤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1)鈇钺(fū yuè):原指斫刀和大斧,此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2)介然:形容有心事。(3)留守相公:东都留守朱馀庆。
1.从结构上看,第①段的作用是                             。(2分)
2.为什么说“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3分)
3.作者托温生拜见乌公时陈述两个问题,一是                       二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4.对乌公的行为,作者似“怨”而实颂,结合具体内容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8分)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③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     (2)从轼官于凤翔 
(3)君立屏间听之             (4)未期年先君没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乡贡进士方之女蚓无爪牙之利

B.其后轼有所忘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已而果然有穴窈然

D.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4.妻子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的两类人,一类是                        二类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5.第②段作者精心描绘了夫妻日常生活的言谈,请简要概括妻子形象。(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下列各题(8分)
岳鄂王墓
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注: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渡过。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被元世祖重用。本诗作于暮年。
1.“英雄已死嗟何及”中“英雄”在本诗中是指           (填姓名)。(1分)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草离离”、“秋日荒凉”具有“寓情于景”的抒情特点。

B.“君臣轻社稷”中“轻”字,看出南宋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无能。

C.“父老望旌旗”中“望”字,透出沦陷的百姓热盼王师的解救。

D.从“草”、“秋日”、“西湖”、“水光山色”看,为山水田园诗。

3.人们普遍认为作者悲伤情绪的表达逐层深入,可谓“三叹一哭”,请写出具体内容。(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谢公宿处今尚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郴江幸自饶郴山,                     。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                     ,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4)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5)可怜身上衣正单                     。    (白居易《卖炭翁》)
(6)复行数十步,                     。      (陶渊明《桃花源记》)
(7)疾风知劲草,                     。        (范晔《后汉书?王霸传》)
(8)                     ,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