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头发和战备有什么关系?樵小锋不懂。队伍解散后,一个老兵告诉他:“把头发剃光,负伤后好包扎。”樵小锋为之一震:演练如战斗,枕戈待旦才是军人的本色!那一刻,樵小锋有醍醐灌顶之感。
B.一边白发苍苍,一边风华正茂。吸引两者走到一起的,是经久不息的老西藏精神。今天上午,由中宣部、总政治部、团中央等举办的学习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先进事迹暨继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座谈会在京举行。
C.达赖心知这些人在华人社会早已遗臭万年,但是毕竟他们长着一副华人面孔,而且骨子里反共反华,是一群可利用的对象,于是他在多次讲话中将这些人奉为“中国人民的代表”,并与他们结成同盟。
D.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把它坚持到底,这也是得到世界各国公认的一个事实,这种表述没有错,是无可厚非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听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
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
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
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生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
云。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竞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详和。
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6分)
2.第③段中“我”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第⑤段中却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7分)
3.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6分)
4.从文中来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生境界?请概括出来。(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我的湘西十八湾
彭学明
十八湾是湖南湘西的一个苗族村落,一山山的绿色,烟波浩淼地连着牵着,绵绵不绝,把我的心染得醉醉的。饭香、泥香、花香、鸟语和乡音都随风飘来,一同落在我回乡的行囊上。
那山高啊,抬头也看不到山的顶;那山长啊,身子都转了360度,还看不到哪是山头哪是山尾,陡得连壁虎都望而生畏。除了星子能落在山顶,鹰是飞不过的。所以,当十八湾人想修路时,外村人把头都摇晕了。当响起第一声开山炮时,人们说,我们是想路想癫了,祖祖辈辈都想有一条下山的路。进城只有二十几里,我们空脚空手要走一整天,摔死摔伤的事时有发生,不知道苦日子什么时候才会熬到头。
想路想癫了的十八湾人,在没要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开始了他们的梦想之路。有出钱的,有出粮的,有出菜的,什么都没有的就出力气。用湘西人的话说,一寨人,亲巴亲,骨巴骨,哪个也不会跟哪个过劲。他们卖牛,卖猪,卖粮,几位老人还把棺材卖了。修路最苦的时候,男人到工地安营扎寨,风餐露宿;女人早出晚归,日夜苦战。
路通了,山低了,天大的困难都在十八湾面前却步了。从前梨、桃都烂在地里,种瓜不得瓜,种豆不得豆;而今,种什么得什么,甚至是什么都没摘下来,外商就上门了。因海拔高,日照强,庄稼有泥土和太阳自然的芳香,牲口有天地之灵气,金秋梨和布朗李,个大,皮脆,汁多,清甜清甜的!山风过时,烤烟,像一把把岁月的扇子,扇来秋色,扇来秋香。
十八湾永远都是质朴、和谐的。十八湾至今还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白天出门,他们用小木棍或者小布条把门锁绊住就行;夜晚降临,他们也无须把门关死就可以放心睡觉。开经销店的,不用整天守着,可以放心地去地里做活,几岁的孩子来买东西,都会自觉地在钱盒里放钱,找钱,不会多拿主人一分钱一份货。谁家做了豆腐,只要往村口一摆,用黄豆换豆腐的人,会自觉地一斤黄豆换四块豆腐,不会少一两,也不会多拿一块。谁家的鸡鸭在外面窝野蛋了,窝了一山也不会有人去捡,如果知道是你家鸡鸭窝的,他或她就会提醒你,叫你快去捡,再不捡就会变成鸡儿鸭儿了。他们对国家和政府的要求,没有半点迟疑和折扣,他们说国家和政府喊我们做什么都是为我们好,只有坏人才想害我们。比如计划生育,任何少数民族地区,都是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一生再生,这里,却早在毛泽东时代就家家户户只生一个小孩,人口出现负增长。他们的真诚淳朴和善良情怀,让人由衷赞叹!
虽然是深山老林的一个小山村,猪啊牛啊羊啊鸡啊狗啊的满处跑,可干净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每条村路,每块石板,每个家庭,都见不到垃圾、畜粪,全村260多家,家家窗明几净,户户整整洁洁。来过十八湾的人,都非常敬佩地说:十八湾是我见到的中国最干净整齐的农村!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勤劳自强,他们会实在地告诉你,我们习惯了,如果讲丑话,做丑事,一寨人都会看不起,我们本来就是这么过的,没想过要做样子给别人看……
这,就是我的湘西。
这,就是我的十八湾。
这就是湘西十八湾纯真的颜色。
这就是湘西十八湾本色的土地与情感。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通过写十八湾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修路的事迹,歌颂其不畏艰险、坚韧不拔、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B.文章通过叙述十八湾人经过艰苦努力、齐心协力修路而走向富裕的事例,证明了一个真理:要想富先修路。
C.通过题目“我的湘西十八湾”可以看出作者对十八湾由衷的喜爱和高度的赞美,文章写了十八湾的两点独特之处。
D.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陡得连壁虎都望而生畏。除了星子能落在山顶,鹰是飞不过的”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E.文章详略得当,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采用总分式结构表现十八湾人“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质朴、和谐的民风。
2.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6分)
3.十八湾的质朴、和谐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4.文章最后连用4个短句独立成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你以后的写作有何启发?(8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天下云而响应 。 (贾谊《过秦论》)
(2)仰观宇宙之大, 。 (王羲之《兰亭集序》)
,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李白《蜀道难》)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离亭燕
张 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目无言西下。
[注] 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5分)
2.请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①,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
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时中书范缜闻子野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曰:“河东裴子野,幼禀至人之行,长厉国士之风。且家传素业,世习儒史。栖迟下位,身贱名微,而性不悼悼,情无汲汲。臣历观古今人君钦贤好善,未有圣朝孜孜若是之至也。敢缘斯义,轻陈愚瞽,乞以臣斯忝,回授子野。”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寻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
元嘉中,子野曾祖松之受诏续修《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日:“吾弗逮也。”
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等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开斋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先是子野自克死期,不过庚戌岁。是年自省移病,谓同官刘之亨日:“吾其逝矣。”遗命俭约,务在节制。高祖悼惜,为之流涕,谥曰贞子。
(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注】 ①偏孤:早年丧父或丧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禀至人之行 禀:领受 B.吾弗逮也 逮:及,达到
C.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 昧爽:爽快 D.先是子野自克死期 克:预料
2.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体现裴子野博学多才的一组是( )
①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 ②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
③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 ④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
⑤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 ⑥深信释氏,持其教戒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子野从小死了母亲,靠祖母抚养。他继承了祖上传下的儒学,在居下位时被范缜推荐,最后因资历尚浅而没有通过。
B.裴子野的曾祖裴松之接受皇命编撰《宋史》,未完成就去世了。子野继承了曾祖的事业,最终编成《宋略》二十卷,沈约对他也十分叹服。
C.裴子野才思敏捷,高祖命他撰写檄文,他能立即写成;他写文章文辞典雅,不尚华丽,师从古人,与时下文法不同。
D.裴子野为官十多年,清廉自守,妻子儿女虽十分贫寒,但都听从子野的教诲;子野临终时还不忘自己的职责,提醒君王及同僚要节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野曾祖松之受诏续修《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6分)
译文:
(2)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4分)
译文: